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聚焦 > 正文

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

2019-11-11 14:18:2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李仁虎 刘光牛 张垒   

三、会当大局识与胆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但乍暖还寒,人们的思想还受到种种陈规旧俗的禁锢。《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一文诞生的过程,就是打破条条框框过多束缚的过程。

正定靠什么吸引人才,什么样的政策管用有效?习近平同志专程找到《河北日报》记者李乃毅。李乃毅长期负责科技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报道,同知识分子多有交往。习近平同志认真倾听李乃毅的意见建议,详细记录科技人员当时面对的各种困难、顾虑和期盼。

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从政治态度、工作环境、利益分配、奖励机制、调动手续、生活待遇、家属安排、来去自由等9个方面,提出突破性的优惠政策。大到放开经营自主权、入股分配、利润提成、家属“农转非”、建“人才楼”、设人才服务处,小到生活上提供“全部细粮”、送粮到家、搬煤到户。其胆其识其略,至今仍令人敬佩。

“在‘左’的思想长期禁锢下,很多人对知识分子存有各种偏见。习近平同志制定‘正定九条’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有胆识、智慧、担当和极大的勇气突破现行政策的制约。”李乃毅回忆说。

1989年春夏之交,社会暗潮涌动,思想舆论混乱。当年5月20日晚,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

王绍据时任福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他回忆,当时《闽东报》尚未复刊,地区也没有广播电视台,参会的都是宁德地区所属各县的县委副书记或宣传部部长、新闻科科长、报道组组长等。

习近平同志开场明言:“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来进行。”“新闻工作一方面不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对于各种呼声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没有一个界限。不然,就会乱套。”

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大局,习近平同志阐述了新闻工作者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腐败的问题,以及如何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新闻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关系问题、新闻队伍建设问题……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有胆有识,厘清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许一鸣得知消息,感觉意义非同寻常,立即专程前往宁德采访。很快,这篇讲话发表在1989年第7期《中国记者》上,旗帜鲜明地表明一个领导干部的政治观点立场。

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大事面前要清醒、不糊涂,这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具有娴熟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水平能力,越是关键重要时候越是重视发挥其作用。在宁德,习近平同志加大正风肃纪力度,运用媒体达成共识,把难事、敏感的事变成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的事。

在宁德市博物馆,我们见到了一份1989年3月29日的中共宁德地委文件——《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规定共12条,内容涉及不得营建私房、受贿索贿、安插亲友、干预人事、收受礼金、大吃大喝、公车私用、违规经商等诸多方面。

1990年5月,时任《人民日报》驻福建记者站站长的张铭清到宁德采访习近平同志。张铭清了解到,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地委工作会议,决定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工作的突破口,在当地媒体上亮明地委的态度“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了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告知广大干部群众,将对全区占地建房进行全面普查,逐一登记,并将相关情况张榜公之于众,由群众进行监督举报。

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的歪风迅速得到遏制,一批干部受到了处理,政治生态为之大变,广大干部群众交口称赞。199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张铭清采写的通讯《办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同时配发评论《锲而不舍无坚不摧》,赞扬宁德地区在清理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私房中所体现出的“一竿子插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同志反腐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不仅解决了宁德地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全国也树立了样板,发挥了带动和促进作用。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