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中国慢综艺发展与困境并存

2019-10-21 15:16:03    来源: 人民网传媒   作者: 曾琦   

来源:《视听》2019年第10期

摘要:2017年,一个新兴的综艺名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即慢综艺。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慢综艺逐渐成为中国综艺节目市场的主流形态。但纵观近年来慢综艺的发展,有的不仅是高口碑低流量下的收视尴尬,还存在着深陷抄袭风波却难以证明清白的口碑危机,这说明中国慢综艺崛起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国慢综艺;亮点;困境;启示

一、与“快综艺”相对的“慢综艺”

(一)“慢综艺”概念的界定

2017年,一种名为“慢综艺”的综艺节目类型异军突起,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与“快综艺”相对的“慢综艺”勇于打破已有的节目制作理念,放弃快节奏的叙事风格,转而去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打造一种与人们内心相契合的舒适感与放松感。

“慢综艺”在学界尚无明确的定义。通过与当下流行的综艺节目类型“快综艺”相对比,本文将“慢综艺”的概念界定为:不追求快节奏的情节设置和密集的笑点安排,不特意地制造矛盾与悬疑,不刻意预设任务和环节,而是将录制嘉宾最自然的面貌还原,是一种与“快综艺”相对而言的综艺节目新模式。

(二)慢综艺在中国的兴起

慢综艺出现之后的综艺市场,不再仅仅是卫视综艺的天下,网综对观众的巨量分流使得中国综艺节目市场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卫视综艺想要突破自身的节目框架,而慢综艺、文化类等综艺类型成为节目制作商寻找新突破、新节奏的土壤,人们将这类综艺节目看作是一股综艺界的“清流”。

除了受到综艺市场激烈竞争下所产生的创新动力的推动外,人们对当前综艺市场中同质化、严重泛滥的“快综艺”节目的审美疲劳也同样促进了“慢综艺”的兴起与发展。慢综艺在此背景下的诞生,深刻体现出什么叫做生逢其时。

二、慢综艺发展的亮点

慢综艺发展已近两年,以节目的制作播出看其发展速度一点儿都不慢,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叙事体,出现了独属于它的综艺出彩点。

(一)支线元素多重融合创新料

慢综艺虽“慢”,但以节目框架大、填充内容多著称。以近一年兴起的观察类节目为例,在节目主线的基础上,往往包括旅行、美食等多重支线。以《妻子的浪漫旅行》为例,节目的主线为夫妻关系的呈现式观察,支线则是旅行。

旅行支线创新叙事空间。不再是舞美精致的室内舞台,也不是精心布置的户外游戏竞技场,节目叙事空间在外景与内景之间不断发生变化。将外景妻子们的旅行表现与内景丈夫们的观察视角进行对切,主线剧情与支线旅行相结合增强叙事呈现。旅行支线融入本国元素。作为能够体现中国式婚姻和夫妻关系的节目,节目本身与文化内核之间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拉近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还使节目更加具有人情味与文化内涵。此外节目第二季中对中国地方文化的呈现也相当充足,节目播出后,网上出现了类似“中国还有那么美的地方”的言论,带动了中国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个性化MC与多元化嘉宾碰撞新火花

成功播出三季的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以个性鲜明的MC、多元化嘉宾,再加上动物这种感情上的柔软元素,凸显慢综艺独特的综艺特色。

固定MC个性鲜明化,熟面孔,新创意。本职是主持人的何炅打破固有形象,以“去主持化”的主持模式,成为节目柔和进行的辅助“润滑剂”。黄磊虽严肃,却自带“黄小厨”光环。强与柔的反差为节目的“真”添彩,以自然真实挖掘出人格新魅力。

明星客人带动部分收视,动物加盟拟人化表现。《向往的生活》三季,共40期,出现100位以上嘉宾。重在展现嘉宾在慢节奏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嘉宾与固定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仅展现出明星的反转魅力,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恰好能够产生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此外,节目中的动物抢镜度十足,特别是第三季中小H一家成为收视热点。人与动物之间最纯粹的情感互动,配上后期的字幕以及CG特效对动物的内心活动的拟人化表现,使节目自带笑料。

(三)回归生活本真实现“清流”突围

慢节奏的田园生活凸显人文情怀。就像《幸福三重奏》中,以平凡的夫妻生活为主线,晨起晨落循日月之规,为三时三餐而忙碌,加以待客之道的呈现,让二人世界中的一切都放慢步调,缓慢而愉快地去享受生活,寻找慢节奏乡村生活中的点滴与本真,并将对于本真生活向往的感情寄托于节目之中。同时,纪录片式的纪实手法成为节目的亮点,将三对夫妻置于无干扰的环境中,真实记录二人世界自然的生活状态,展现最有“烟火气”的幸福生活。

三、慢综艺发展中的困境

近年来中国综艺的市场表现和社会反响虽总体较好,但依然面临诸多压力。不仅面临快综艺的强势追赶、短视频的猛烈挤压,慢综艺自身的劣势也逐渐显露。

(一)慢综艺扎堆出现,同质化严重

收视甜头各家享的想法不可取。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中国慢综艺已经进入了集中制作期,各家卫视相继制作播出了多档慢综艺节目。数量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扎推的情况,同质化严重。

同质化降低品质。从收视率看,除了湖南卫视推出的《向往的生活》《中餐厅》两档慢综艺在收视成绩上不俗以外,其他几档慢综艺的收视都十分一般。东方卫视的《青春旅社》平均收视率仅为0.65%,浙江卫视的《漂亮的房子》、北京卫视的《生活相对论》的收视率仅在0.3%左右。在口碑方面,也体现出了慢综艺后劲不足的现实。在豆瓣评分上,大部分慢综艺都只能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二)情节平淡缓慢,低流量低热情

故事节奏缓慢,后期观众疲软。在统计的收视数据中显示,几档慢综艺节目的收视率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收视率。反而在首期开播后,收视反降不升,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这些数据就说明了当前慢综艺节目所面临的收视尴尬,节目播出越往后,后期收视越差劲,观众已经开始进入了慢综艺的疲软期。

与“快综艺”竞争中的劣势明显。慢综艺中在收视上比较成功的《向往的生活》三季在豆瓣上的评分依次为7.5、8.1、7.5,而快综艺《极限挑战》前四季在豆瓣评分上都超过了7分,分别获得了9.0、9.1、8.2和7.6的较高分数。数据说明在口碑上,慢综艺与快综艺两者间也存在着差异。

(三)创新性不足,节目生命周期短

慢综艺乘着热风而来,脚步却逐渐沉重与缓慢。业内人士杨智帆直言:“一直习惯拿来、借鉴的国内综艺,纷纷向最新的成功案例‘慢综艺’这块烫手山芋伸出了手。等‘慢综艺’的热潮过去,可能又‘英雄所见略同’地朝着另一个方向奔跑。前人的经验再好,终究不是自己的。”①

中国慢综艺正面临着创意枯竭、节目生命周期短的困境。例如,《亲爱的·客栈》两季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6.4和6.1分,第三季制作更遥遥无期。观众普遍认为该节目是披着“慢综艺”的皮,做着“快综艺”的事。

(四)节目编排粗糙,靠明星拉收视

节目设置的分寸把握不够。例如,浙江卫视《漂亮的房子》主打的是明星户外建筑创意挑战真人秀,但在实际播出中节目的主题却走偏了。节目与建房子相关的内容并不丰满,严重与“设计”脱节,一味地突出明星的地位,失去了节目应有的立意。

嘉宾拼腕大。有不少综艺节目出现用大部分资金来请明星,最后只用很少的资金来维持节目的后期与剪辑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节目播出的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损伤了节目的收益,还把某些明星的人设塑造得并不贴近实际,造成观众误解的局面。

四、慢综艺发展的启示

“慢综艺热”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契合,作为综艺新模式的慢综艺急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模式创新、内核挖掘、制作系统方面寻找新突破。

(一)综艺模式创新,寻找突破口

在中国,“慢综艺”是一种全新的综艺模型,是在以“快综艺”为主流的中国综艺市场上前所未有的新兴事物,其实质上是对旧综艺模式的突破。中国的综艺市场目前处于一个疲软时期,同质的综艺已经充满整个市场,再加上质量良莠不齐,所以能称得上成功的综艺少之又少。在这种现实状况之下,就急需注入新的综艺元素,开创新的综艺模式与节目内核,打破旧综艺市场的壁垒,实现新综艺新气象。慢综艺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对旧综艺市场的一次重击,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新的综艺世界。

(二)寻找特有文化内核,摆脱抄袭争议

寻找本国特有的文化内核,才能做到把节目做成自己国家的精品,而不是抄袭别国的创意,文化内核是一个长寿节目的必备要素。在慢综艺真正诞生前,中国出现了《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系列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两档节目都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它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技巧地融入到节目之中,没有了角逐头名的紧张感和娱乐感,是一种大国文化的沉淀,是情感上的升华。慢综艺在后期的发展中就应该如此,不断去挖掘能够被利用的、具有国家特色的元素,才能走得更远,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

(三)以精良制作,走系列出品之路

钛媒体(北京)曾指出,国内的慢综艺节目,至今还没有一档能成为“常青树”。如何对现有节目进行更新升级,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才是目前最应该考虑的事情。近两年慢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出现,但市场的反应不如理想中热烈,这证明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创新的不仅是综艺模式,而是要像慢综艺之名那样真正“慢”下来。对节目环节与规则进行更细致的设置,挖掘更深入饱满的文化内核,不断地更新节目创意与提升内容质量,以精良制作走系列出品之路。

五、结语

中国慢综艺正经历着自我升级的关键期,要助力其更好更快发展,就要保持自由的节目大框架,稳定创新节目的文化内核,有时机性地往里面加“佐料”,这样慢综艺才会更加入味、更加美味。最后,慢综艺与快综艺是竞争与互补的关系,在激烈竞争之后,慢综艺将回归到与其调性相似的状态,即不温不火、细水长流。

注释:

①徐颢哲.“慢综艺”扎堆,拐点到了?[N].北京日报,2017-08-28(011).

参考文献:

1.殷俊,刘瑶.“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7(11):50-53.

2.张川.对电视“慢综艺”真人秀的思考与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35):45.

3.王欢.我国电视综艺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7):128-130.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