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正文

人民日报记者再走长征路 逐梦向前行

2019-08-23 09:52:58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长征路 走不够

本报记者 黄 娴

行走山间,豆大的雨点和暴晒的烈日交替出现,每一寸皮肤都在感受烧灼和浸泡的连续轰炸;蜿蜒的山路和湍急的河流并行向前,大巴车不时急转弯和急刹车……

我参加了此次主题采访活动贵州段的行程,7天的采访行程,于那“史诗般的远征”而言,困难与艰险不值一提。但正是这7天的实地探访,让我重温历史,深受洗礼。

黎平县少寨村民吴锡焰,从小就听父辈讲红军的故事。每年雨季,他和家人都会与其他村民一道,出工出力翻修红军桥,数十年来不曾间断。问他红军给当地留下了什么?“当年红军承诺:如果革命取得胜利,我们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今,全村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他说。

一个承诺、一片深情、一份延续永久的传承。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路采访,一路感动,有时不得不停下笔,擦拭涌上来的泪水。

职业的优势总能让记者在第一现场触摸时代变迁。“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习水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箭宇的话让我找到了此行的意义。

对我来说,再走长征路,既是新闻人践行“四力”的课堂,更是生动难忘的初心教育。

革命理想高于天

本报记者 史鹏飞

在参加此次主题采访活动之前,我心中一直有一个谜团: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何以多次绝处逢生、取得最后的胜利?经过实地调研采访,我终于明白,除了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最有力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团结。

在云南丽江石鼓镇,我们沿金沙江逆流而上,跨过“万里长江第一湾”,沿途连续走访木取独、格子、士可、巨甸4个渡口,得知当年群众将自家门板拆下扎筏助红军渡江。

革命理想高于天,团结伟力大于枪。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敌人越是将围困的“紧箍咒”念得紧,红军就越是将团结的“同心圆”画得大。毛泽东与回族阿訇秉烛长谈,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贺龙亲往藏区松赞林寺拜谒“八大老僧”……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即便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情况下,也严格遵守党的群众政策、民族和宗教政策。所以每每在国民党部队肆意抹黑、恃武逞强、步步紧逼时,红军将士总能通过团结群众以弱胜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经过此次主题采访活动的洗礼,我将时刻牢记党的教诲,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印象最深的三个数字

本报记者 陈振凯

7月25日至31日,我参加了“记者再走长征路”四川段的采访活动。一路上,体验爬雪山、过草地,访问了多位红军后人和党史研究人员。印象最深的是三个数字:1.7公里、12名和35岁。

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叫梦笔山,如今这里开辟了一条“雪山红路”,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体验教学点。途中我出现轻微高原反应,落在队伍最后,一步一挪,边走边休息。到达海拔4100多米的垭口后得知,我们所爬的这段山路仅有1.7公里,只及红军长征路程的万分之一二。

亚口夏雪山上,我得知海拔4400多米的“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里,长眠着一个建制班的12名战士。他们集体牺牲在这漫漫征途之中,直到1952年遗骨才被发现。长征平均每走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红军将士牺牲。

在沙窝会议旧址,我看到一组照片。其中张闻天的一张照片上标注着“35岁”,这正是我现在的年龄,心中顿时感到莫名的震撼。

1.7公里雪山路告诉我们,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图片说明:

图①:“革命先辈们在绝境中抱定信仰艰苦奋斗的精神,历经80余年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记者程远州(右)在湖北郧西县采访红军战士的后人。

杨洪霞摄

图②:“红军走过的地方,当年是何等贫瘠。如今再访故地,只见绿水青山、百姓安居。历尽艰辛,方成伟业,长征精神,代代永铭。”

记者步超走在宁夏六盘山的红军小道上。

本报记者 王 洲摄

图③:“编辑记者要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好笔端、镜头、话筒,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

记者吴姗(左)在贵州黎平县少寨采访当地村民。

本报记者 周小苑摄

图④:“从地图上蜿蜒的线,到脚下坚实的路,长征走进了视野,也嵌入了心灵的原野。脚下的泥土就是勋章,雄健的笔力才是胜利。”

记者盛玉雷(右)在江西于都县采访。

本报记者 马苏薇摄

图⑤:“‘坚持向前走,不能掉队。’这是一位老红军经常提及的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靠的就是这种坚持向前的精神和信念。”

记者龚仕建(右)在陕西延安八一敬老院采访。

吴 超摄

图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加倍努力接续奋斗,才可告慰那些给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

记者王明峰(右)在四川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渡口旁采访。

赵祖乐摄

图⑦:“红军的背影,从未在老百姓心中走远;长征精神,将永远砥砺后人前行。再走长征路,对每一位媒体人,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记者崔佳行走在重庆綦江区石壕镇的采访路上。

刘政宁摄

图⑧:“追寻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重要的是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路。”

记者范昊天(右)在湖北红安县采访当地党史专家。

本报记者 钱一彬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