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变革

2019-07-31 10:58:16    来源: 《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   作者: 栾轶玫 何雅妍   

来源:《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

【摘 要】2019年5月18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形成《北京共识》,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全球合作发展框架,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技术引发媒介生态深刻变革,传统的中国新闻业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而作为新闻业人才培养的源头——“新闻教育”也面临着崭新变革。中国目前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近1300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本文通过对其中重点院校新闻课程设置、创新媒介实验室、媒介实践基地的梳理并结合对中国主流新闻业界的田野访谈、参与式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对于转型期中国新闻教育的调研。本文认为:“融合技能、智能素养、价值坚守”是身处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面向未来的变革方向。

【关键词】新闻教育;融合技能;智能素养;价值坚守

一、 研究方法概述

中国目前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近1300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本文通过对其中重点院校新闻课程设置、创新媒介实验室、媒介实践基地的梳理并结合对中国主流新闻业界的田野访谈、参与式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

本文参考2018年QS新闻与传播专业世界排名,选取中国两岸三地18所知名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山西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台湾中正大学社会科学院。其中,本文将重点研究这18所中国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设置、创新媒介实验室以及媒介实践基地。

本文在研究样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选取的18所知名高校仅较大程度反映了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现状。其次,各院校的信息公开情况不一,无法穷尽其课程设置、创新媒介实验室以及媒介实践基地的全部数据。同时,为了使本文的研究更具科学性,除了上述18所知名高校以外的部分新闻院校的特色课程、创新媒介实验室、媒介实践基地也将纳入本文作为研究样本。

二、 变革中的中国新闻教育体系

中国新闻教育已有百年发展史,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

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各高校纷纷开设新闻系。其中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和北京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最为突出。其后开设的较具代表性的新闻院校还有北京平民大学、政法大学、南方大学、国民大学等高校的新闻科系,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等最为突出。

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新闻教育历经调整、衰落及恢复调整时期。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我国新闻高等教育形成了完整体系。

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教育历经深刻变革,步入多元时代。中国目前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近1300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本科生在校总规模超过22万人。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童兵教授介绍,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以及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5个○1。”

中国教育官方机构2018年表示,基于对于转型期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中国将致力于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中国新闻教育水平,以回应全球化、新科技带来的新闻教育新需求。

1. 课程设置

中国高等院校新闻教育课程体系已逐步确立。根据中国教育官方机构2018年10月最新公布,中国计划将“建设240个国家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打造500门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新闻教育课程体系约可以分成两大类课程:第一大类是传统业态类课程,第二大类是非传统业态类课程。其中,传统业态类课程包含新闻传播史学课程、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及理论课程、新闻传播实务课程等;非传统业态类课程包含媒介融合类课程、智能素养类课程、跨学科类课程等。

2. 媒介实验室

中国高等院校新闻教育媒介实验室布局已逐渐成型,形成“新闻实验室+媒体+技术公司”的合作模式,主要特征为“多媒体、跨学科、可扩展”。根据中国教育官方机构2018年10月最新公布,中国计划将“增设20个国家级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50个新闻传播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新闻教育媒介实验室按照其功能可被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传统媒介教学实验室,第二类是媒介融合实验室,第三类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等跨学科实验室,第四类是创新实验室。媒介实验室布局逐渐成熟大大促进了中国新闻教育专业化、新闻传播技术数字化的有机结合。

3. 媒介实践基地

中国高等院校新闻教育媒介实践基地体系已逐渐成型,形成高校与新闻业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体系。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中国不少高校已与业界联合形成“校企联合”机制,设立新闻教育媒介实践基地,促进新闻教育专业化和新闻媒体产业化的结合,并有效发挥新闻教育的市场服务及社会服务功能。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院校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

三、 “融合技能”在中国新闻教育的主流化

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媒行业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2。本文通过对中国主流广播电视台、报社进行参与式观察和结构式访谈可知,绝大部分的传统媒体已从政策制度到具体实施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行“台网并重,先网后台”政策,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行“先网后报”政策等,媒体融合已成为中国新闻业的改革重点。传统媒体行业的深刻变革倒逼新闻业人才培养的源头——“新闻教育”因应新媒介生态作出改革,培养大量掌握 “融合技能”的人才。

1. “融合技能”内涵及迭代

融合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不同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站及手机客户端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整合采编,针对各多媒体平台受众需求分发的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技能”指服务于融合新闻的技能,主要可以分为“多媒体信息整合技能” 和“融合采编技能”两类技能。随着媒介技术革新推动媒介生态的发展,“融合技能”的内涵不断迭代。

“多媒体信息整合技能”指新闻业者通过汇集整合多渠道信息为各融媒体平台提供新闻素材的技能。融媒体采编人员同时需要有较强的信息资源发掘甄别能力以及敏锐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融合采编技能”指新闻业者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页编辑和美化等一系列融合新闻策划、采写、编播综合能力。融媒体采编人员需要运用上述技能统一规划、相互协调、资源共享,提高采编流程效率,实现一体化采集,多终端发布。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技术的革新驱动着“融合技能”不断迭代。中国新闻教育积极作出回应,在“融合技能”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方面进行改革,培养掌握“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

2. “融合技能”课程设置

据统计,“自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来,全国已经有140余所院校开办此专业,并且每年都有大量高校在申办○3。”新媒介生态视域下,大量院校开设与融媒体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说明“融合技能”在中国新闻教育正逐渐主流化。

通过各院校官方网站资料收集、田野访谈等形式,本文统计了18所中国知名高校 “融合技能”课程并汇总至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两岸三地的18所知名新闻传播院校皆开设了与“融合技能”相关的课程。基本可以说明“融合技能”课程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版图。“融媒技能”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型课程,如:“媒介融合概论”、“新媒体技术导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等;第二类是技能型课程,如:“新媒体传播与应用”、“融媒体报道出镜主持”、“新媒体新闻实务”、“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融合新闻编辑”、“新媒体创作基础”等。

3. “融合技能”教育实践

“融合技能”的应用能力,即找到“学”与“术”的结合部,是融媒体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十分注重培养融媒新闻人才的“融合技能”应用能力,开设了大量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融媒体实验室以及融媒体实践基地等融媒体教学平台以回应中国新闻教育的新需求。

(1)融媒体实验室

中国知名新闻院校开设了不少极具特色的融媒体实验室。据统计,中国国内第一个融合媒体实验室是2007年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紧随其后,于2008年年底斥资700万元人民币建立未来媒体融合实验室○4。浙江传媒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陆续开融媒体实验室。2012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清华-数码视讯媒介融合实验室”。2015年10月,人大新闻学院与亚信数据公司共同建立亚信媒体融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同时也是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实验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于2018年投入使用全媒体运行中心,重点培养融媒体人才。该实验室搭建全媒体交互式新闻演播室,设有虚拟环境包装系统、数据可视化大屏等设施,学生可以在此完成各种形态节目制作○5。随着中国新闻业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中国高校融媒体实验室引入了多种业界领先技术,共同推动媒体融合技术与应用发展。

(2)融媒体实践基地

中国高校融媒体实践基地的成功设立有赖于各高校与新闻业界形成的“校企合作”机制。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百度合作创立“新媒体创想空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与湖北睛彩视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建新媒体实践室、产学研发室、培训就业工作室和成果推广工作室四个工作与体验场所○6。四川大学新闻学院与腾讯联手成立企鹅新媒体学院,打造新媒体人才孵化基地,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锻炼机会和优质的行业导师资源○7。众多中国高校通过与传统媒体、互联网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培养融媒人才。

四、“智能素养”在中国新闻教育的创新化

智媒指人工智能化的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传感器、虚拟现实、5G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标志着中国新闻业进入智媒时代。智媒时代已来,中国新闻教育面临迫切的创新化变革需求,培养具有“智能素养”的新闻人才。

根据中国教育部在2019年5月16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官方发布,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中国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各高校拟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8。据此,中国新闻教育正积极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智能素养”的路径,中国新闻教育体系中与“智能素养”相关的教学内容比例正逐步加大,涌现出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专业和课程、人工智能媒介实验室及人工智能媒介实践基地。

1. 从新兴技术到通用素养

如今,“人”与“机器”正相互塑造着彼此。中国国务院于2017年7月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一官方发展规划正式将“人工智能”提升至中国国家战略。故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将逐步普及,智能素养将成为全民通用素养。人工智能技术正驱动中国新闻业展开变革,重塑中国媒介生态。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编辑、多媒体处理、机器学习、推荐系统、搜索引擎、沉浸式媒体、社交媒体机器人、机器人新闻报导、以及自动化内容生产和推广系统等新技术正逐步在中国主流媒介机构普及。

此外,根据图1艾瑞咨询公司《201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全瞻》报告,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对工学人才的招生人数连年递增且增幅远超其他学科,为科研岗位、产业界输送技术人才。智媒时代视域下,提高“智能素养”,掌握必要的技术对全面提升新闻人才的素质大有裨益。因此,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源头,如何提升中国新闻专业学生的“智能素养”成为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一大要素。中国高校积极响应,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技术领域与新闻传播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涵盖专业和课程设置、人工智能媒介实验室、人工智能媒介实践基地等三个方面。

2. “智能素养”课程设置

近年来,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对于未来新闻人才“智能素养”的培养,不少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技术领域与新闻传播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根据最新资料显示,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于2019年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数码媒体专业,成为全国第一个开设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在传媒领域的应用的跨学科专业,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时代和数码时代所需的前沿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涵盖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理论及其运用、以及媒体传播等方面。该专业由传理学院开办,理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协办,学生可根据多元的原专业背景选修相应课程⑩。表2为该专业的课程表:

表2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人工智能与数码媒体专业课程表

同时,通过各院校官方网站资料收集、田野访谈等形式,本文统计了18所中国知名高校 “智能素养”相关课程并汇总至表3:

从表3可以看出,18所高校中的12所高校开设了与“智能素养”相关的新闻课程。香港以及台湾地区的高校开设的智能素养课程较为丰富全面,但中国新闻教育体系“智能素养”相关课程的普及率仍有待提高。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并不代表其不涉及智能素养相关的新闻教学,比如下文将提到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均已开设与智能素养相关的媒介实验室。纵观全表,开设上述的“智能素养”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如:“数据新闻”、“大数据与舆情分析”、“数据挖掘与信息解读”等;第二类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如:“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理论与应用” 、“人机互动设计”等;第三类是与虚拟仿真与媒体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虚拟现实广告”、“交互式广告”、“交互式数字动画”、“未来互动电影”等。

3. “智能素养”教育实践

智媒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院校“智能素养”教育实践主要通过开设“智能素养”相关创新媒介实验室。高校与新闻业界合作建设“智能素养”创新媒介实验室仍沿用“校企合作”模式。“智能素养”创新媒介实验室涵盖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理论及其运用、以及媒体传播等方面,富有创新性。

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组建智能媒体计算与网络安全实验室,着眼科技与媒体的关系,对数字媒体处理与检索、视频情感计算、增强现实、网络安全与大数据处理等展开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成立“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从大脑快速仿真技术入手,搭建大脑仿真公共实验平台,开展基于现代脑科学的人工智能、神经芯片、认知科学的研究,是中国较早并少有的开设脑科学跨学科媒介实验室的中国新闻院校。

暨南大学拥有“境内外舆情数据挖掘系统与案例库平台”的“传播大数据实验室”:可监测中国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微博以及超过500万的微信公众号,同时可监测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媒介实验室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合作研发具有“千人千面”精准分发功能的新版浙江24小时客户端及其他3款智能新媒体产品,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实践中的最新应用。

五、“价值坚守”在中国新闻教育的精细化

多元且分裂的时代下,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新闻业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如:假新闻、算法导致的受众意见分化、隐私保护、社会监控、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解构等。同时,面对自媒体的冲击,中国媒介机构与新闻教育正面临迫切变革需求,亟待厘清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下媒介生态中的内涵与要义。本文认为,中国新闻教育变革应精细化迭代涵盖法律、道德、伦理相关的新型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元时代视域下为“价值坚守”赋予新内涵。

1. 媒介机构“价值坚守”新内涵

互联网的兴起和通讯技术的日渐成熟使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发展,人人皆可成为公民记者。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认为,公民记者往往将“观点当成事实, 将谣言当成报道, 将传闻当成信息○11。”“第五阶层”(即公民和社交媒体)与“第四阶层”(即机构媒体和记者) 的冲突使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解构,亟待精细化重构。在自媒体的冲击下,中国新闻传播格局巨变,新闻自主性和媒介权威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重构新闻专业主义,赋予“价值坚守”新内涵成为中国新闻业变革一大重点。

(1)机构媒体与自媒体的关系

“假新闻”和“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面临严峻考验。尤其在自媒体的冲击下,机构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传统机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纷纷探索新媒体发展路径,借鉴自媒体的创新思维。同时,机构媒体期望重塑媒介权威,担负起引领自媒体发展的责任。然而,当下的中国机构媒体力有未逮,需继续因应新传播格局作出变革,如改变社会议题设置方面的思维方式。网络化语境下,传统机构媒体和新闻业者应积极探索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细化迭代,厘清“价值坚守”要义,重塑媒介权威。

(2)新闻专业主义的迭代与坚守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媒体能独立地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特征。新闻专业主义还涵盖媒介的社会功能,新闻道德伦理,新闻所坚守的社会信念等一系列价值规范体系。多元时代视域下,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社交网络的兴起,“第五阶层”的出现,人们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以及对新闻的思考和评判方式等。更为严峻的是,许多专业新闻业者由于没有坚守新闻核心价值,缺乏对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落入情绪传播的窠臼,从而失去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要义——客观性和中立性,主动让渡对媒介权威的管辖权。因此,在网络化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需进行精细化迭代;但是新闻专业主义所强调的客观性、中立性以及新闻道德伦理规范体系仍是新闻业者需坚守的核心价值。

2. 新闻专业主义课程设置

通过各院校官方网站资料收集、田野访谈等形式,本文统计了18所中国知名高校新闻专业主义课程并汇总至表4:

从表4可以看出,18所知名高校中的14所开设了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关的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单独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并不代表其不涉及新闻专业主义相关的教学内容。上述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关的课程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类课程,主要涉及新闻道德伦理、新闻法律法规、媒介素养,如:“新闻伦理”、“媒介伦理与法规”、“传播法律与伦理”、“媒介素养”、“媒介法律与操守”等;第二类是非传统类新闻专业主义课程,如:“负面新闻传播研究”、“事实核查”、“舆论学”、“舆论战导论”等。可以看出多元且分类的时代下,面对自媒体的冲击,中国高校因应新媒介环境开设新型新闻专业主义类课程,将“事实核查”、“舆论战”等新内容补充进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框架,在多元时代视域下精细化迭代培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型新闻人才。

3. 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实践

多元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专业教育实践正面临重大挑战。有学者指出,关于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实践,“微观设计实验较多,综合性传播管理控制实验较少。面向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综合管理方面的实验基本还是空白○12。”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尤其是自媒体的冲击,媒介实验室应设计与网络舆情管控和事实核查相关的实验,以加深新闻人才对新闻专业主义理解和实践能力。

面对“后真相”时代新闻业何去何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推出“NJU核真录”实践平台。该平台由学院郑佳雯老师开设,是其讲授《媒介案例分析》课程时开设的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也是2017年春季学期《融合媒介报道》课程的延伸。践行“事实核查”新闻理念,评估中国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陈述的准确性,审视新闻专业主义在这个多元且分裂时代的价值○13。面对自媒体冲击,“事实核查”等与新型新闻专业主义相关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体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中的精细化迭代,培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坚守新闻价值的人才。多元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实践应旨在培养新业态下媒体和传播领域具备高质素、道德操守、以及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

六、 总结

21世纪以来,多元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新闻教育历经深刻变革。本文对中国重点院校新闻课程设置、创新媒介实验室、媒介实践基地进行梳理,明确了中国新问教育在“融合技能、智能素养、价值坚守”三方面均作出了改变并有一定的成效。

基于对转型期中国新闻教育的调研,本文认为:“融合技能、智能素养、价值坚守”是身处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未来应坚持的变革方向。

(栾轶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何雅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时代融媒体新闻实务》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MXY2016C016]))

注释:

张昆等,《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 - 2017》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年,第57、43、59页。

《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t20190228_70643.htm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恳谈会议热烈举行》 :http://xwxy.jnu.edu.cn/html/news/2016/0622/742.html.

《刚刚,中国传媒大学全媒体运行中心正式启用啦》:http://www.sohu.com/a/214990518_407314

《新媒体社会责任蓝皮书(2015)在武汉发布 华彩新媒体联合实验室同场成立》:http://sjic.hust.edu.cn/info/1039/2990.htm

《我院师生参加第十三届中国传媒年会》:http://lj.scu.edu.cn/info/1039/1264.htm

《陈宝生:2020年建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中心》:http://www.bjnews.com.cn/edu/2019/05/16/579634.html

《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全瞻》:http://www.199it.com/archives/837938.html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官网:http://comd.hkbu.edu.hk/masters/zh-hans/aidm.html

安德鲁·基恩著,丁德良译《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第45页

《2017年度报告 | 南大“核真录”》 :http://jc.nju.edu.cn/90/b7/c11902a233655/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