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图说媒体 > 正文

伟大精神更需全媒体呈现

2019-07-03 17:25:2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陈妙然   

随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长征故事、融媒产品打动读者与用户——

7月1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西兴安县。当天,来自福建长汀、宁化等地的6名红军后代代表和记者一起重访湘江战役旧址,以“闽籍红军后人回访湘江战役旧址”为主题,开展文物捐赠、故事分享等活动。

文化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演唱《红星歌》。

记者在湘江采访拍摄。康成林 摄

“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自6月11日启动至今,已行进了20多天。随着记者们行进的深入,采访也更加丰富,长征路上的回声响亮地荡涤在各大媒体之中。

小物件见证为民“初心”

“中央红军驻扎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时,有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女战士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这位老人。深受感动的徐解秀老人,之后常到村口的滁水河畔等女战士归来。如今,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桥,名曰‘望军桥’。”7月1日,《人民日报》记者薛贵峰、邝西曦、夏康健在《信仰之炬 永远燃烧》中写下了“半条被子”的故事。

《解放军报》记者王雁翔走进了徐解秀的家中,见到了她的儿子朱中雄。已经80多岁的朱中雄深情地感慨:“母亲后来常给我们讲,半条被让她认定了一个道理,啥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像这样在长征路上,见证了军民鱼水情的物件还有很多。“1934年8月,中央红军路过湖南通道县新寨村,在吴美才家歇脚烧饭,不小心打破了一个土窑碗,就悄悄地在桌上留下一个洋瓷碗,还留下了一张纸条:‘老乡,碗被我们弄破了,留下这个洋瓷碗赔你,请原谅’。”这段话出自刊登于《经济日报》的文章《军民团结如一人》。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刘麟还通过一条“红”棉裤暖了三代人、一杆“红军秤”称出公平心等一个个小物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红军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高尚情怀。

再走长征路的记者们通过发现这些凝结着美好故事的小物件,讲述了动人的鱼水情深,更传递出震撼人心的红军精神。正如《信仰之炬 永远燃烧》中写道:让老百姓念想的,何止“半条被子”?被老百姓牵挂的,何止这3位红军!

融媒体带来“浸入式”体验

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各大媒体网站,纷纷开设了“记者再走长征路”专题页。丰富的稿件配以全媒体内容,为用户全景展示了记者们此行的见闻。

值得一提的是,由新华网打造的红军长征全景交互地图“征程”,功能格外抢眼。“征程”通过融媒体技术,呈现了长征路上的3D地图,用户可以按照地图“行进”。每到一站,用户可通过视频、VR影像、图片、相关新闻了解该地区的历史以及红军在此留下的故事。此外,新华网还开通了记者直播平台,用户可以跟随青年记者的镜头,一睹长征路上的见闻。用户借助新华网搭建的这一平台,真正实现了与记者们同走长征路,共同重温历史,共览时代变迁。

除了运用融合报道模式,实现了“浸入式”体验效果,这些媒体网络平台在内容制作上同样下足了功夫。

各平台精选、集纳的稿件,通过不同角度的报道,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长征路上的所见所感。“数读长征”“交互应用”“在线访谈”“评论文章”等板块,更是优化整合了重点内容,以大众更易接受的多种形式,传递长征精神。

长征路走出使命情感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重走长征路,对这份初心和使命的理解也就更真切。”《人民日报》记者何勇在《不忘来时路》中写下了这句话。

记者再走长征路,除了对自身“四力”的增强,也肩负着以独到的视角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使命。记者们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凝结成有力的文字,对宣传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盛玉雷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评论员文章《长征路上,我们都是奋进者》,他写道:长征很远,因为两万五千里的每一步都需要用双脚丈量;长征离我们又很近,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在万里长征的砥砺前行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的根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文章中,盛玉雷提出“长征是伟大的,也是具体的;长征是艰苦的,也是顽强的;长征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几大论点,将时空相连,激励当代人应谨记革命精神,发出有力的呼号,道出“追寻革命先辈开辟的路,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们都在长征,我们都是奋进者”。(见习记者 陈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