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物 > 正文

小方“归来”——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寻访记

2019-05-24 11:08:09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没有句号的追寻

1999年,第一次见到方澄敏悉心保存多年的底片那一刻,冯雪松就决定答应这位老人,用拍纪录片的方式寻找并纪念消失的方大曾。他在工作笔记里写道:“我们拍摄此片的目的不仅仅是去寻找一个人,是通过‘寻找’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热爱和平与自由的生命……我们试图依照他的最后旅程解读抗战初期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遭遇。”

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除了连续四个半月泡图书馆的笨方法,冯雪松还带着纪录片摄制组沿着方大曾的足迹,一路寻访,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1999年底到2000年秋天,两千多公里的行程中,他们查阅每一处的地方志,探访小方提到过的每一个具体地点,寻觅、采访每一个可能与小方有过交集或关联的人。寻找过程中经历过经费不足、线索中断等重重困境,但冯雪松就像指引他前进的小方一样,坚持了下来。

2000年7月,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了最早版本的《寻找方大曾》;同年11月第一个记者节前夕,素材更完善、内容更充实的第二版纪录片《寻找方大曾》正式播出。同一年,陈申、冯雪松等人策划,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顺利面世。

纪录片的播出和图书的出版,让小方引起了一定的关注。2002年7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和四川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追溯——方大曾摄影作品展”在成都的四川美术馆举行,小方的106幅照片穿越时空与公众见面。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恒温恒湿的底片库建成,开始征集照片。经过陈申从中多番接洽,2006年3月,小方遗留底片中的837张被无偿捐赠给国博收藏,其中约300张反映的正是绥远抗战。近70年的风风雨雨后,这些珍贵的影像史料终于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或许是心愿了结的缘故,捐赠仪式举行之前10天,为哥哥珍藏底片几十年的方澄敏老人安然离世。

与此同时,完成了对方澄敏老人承诺的冯雪松,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他不止一次感叹,“每次我以为要为小方的故事画上一个句号时,这个句号都会变成一个问号,然后变成逗号,然后继续往下寻找……”纪录片播出后,意犹未尽的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搜集查阅小方的踪迹,事实上,也总有一些视线之外的小方作品和故事被陆续发现。比如,小方大学期间两次被捕的经历就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又比如,前几年突然发现小方的作品《保定以北》竟被1937年的《广西日报》节选刊登,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2014年底,冯雪松的著作《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出版。原本,这只是他对十几年来寻找小方历程和收获的一次总结和交代,出版社也没有安排宣传活动,甚至第一版只印了2000册。万万没想到,2000册图书一周就卖完了,很快加印了5次。年底,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也随之而来。

2015年2月,《大公报》北京分社总编辑孙志慕名来访,并主动陪冯雪松前往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家中拜访。当时89岁高龄的方汉奇看完书后高度评价,称该书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的空白;对于小方他更是盛赞,“方大曾与范长江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

这一年的7月7日,在冯雪松的推动下,方大曾纪念室在小方最后战斗过的保定顺利落成,方汉奇先生为纪念室题写了匾额。9月,公益活动“方大曾校园行”在清华大学启动,这是冯雪松发起的公益计划,他希望更多学子尤其是新闻学子认识方大曾。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校园行”已经走进了约40所大学,其中包括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

2017年12月,在发现更多史料和照片的基础上,《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的姊妹篇《方大曾:遗落与重拾》出版,一个更加鲜活生动的小方跃然纸上。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河北保定成立。“这个研究中心不仅是寻找小方,而且要发掘研究一批抗战记者、报人的事迹,传承抗战精神。”冯雪松说。

今年是冯雪松寻找小方的第20年,他最欣慰的是,方大曾的名字不仅写入了《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国名记者》《中国摄影大师》等权威书籍,更是被纳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目前他已完成邀请撰写方大曾词条的工作。从最初的一个人,到如今的一群人、一个社会甚至国外,都在关注小方,他告诉记者,《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的英文版即将由中国外文局出版,此外,印地文、韩文版的版权也已被买走,“小方不仅重新‘归来’了,而且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 (杨丽娟)

本文照片由冯雪松提供

感谢冯雪松先生对本文采写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