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关注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 跳出碎片化回归深阅读

2019-04-10 16:03:3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温儒敏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张清华

1.“水过地皮湿”:浅阅读何以流行?

光明智库:现在很多人习惯用手机阅读,主要读网络小说或社交媒体分享推送的文章,内容比较浅易,读起来轻松。与此同时,那些深刻严肃的文章、图书却少有人问津。读书为何有深浅之分?浅阅读何以流行?

温儒敏:读书是分类型的,起码有四类,一是“学习型阅读”,其目标是促进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为人生做准备,他们的阅读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二是“职业型阅读”,和前一类有交叉,但主要是成年人围绕自己业务而进行的阅读,包括专业阅读,其目的性很强。三是“消遣型阅读”,目的性不强,主要为了消遣,现今流行的网络小说阅读和各种自媒体阅读,大多数属于此类。四是“检索型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浏览检索的阅读。这四种阅读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各种阅读的功能不一样,彼此会有交叉融合。生活中多数人都会进行这几种类型的阅读,只是因为年龄、职业、性格、爱好等不同,阅读类型的选择与偏重也不同。

互联网海纳百川的信息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和思考方式。沉迷于网络,很多人已不再花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去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不断地打开电脑或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大家很容易变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那记忆就可能技术化,生物记忆变成物理记忆,这对人类的情感、性格、思维都会产生影响。

郝振省:浅阅读是一种浏览式、扫描式、“水过地皮湿”的阅读,其内容主要是资讯或娱乐性图文。浅阅读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一定必然性。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生活的空间场景不断变化,产生了很多碎片化的时间,有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或者消磨时间,就产生了阅读需求。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和不断变化的空间中,人们不大容易阅读深奥、系统的内容。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信息爆炸式增长,并通过各种媒介快捷地呈现,浅阅读现象就如此生成了。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的丰富性、信息内容的无限性与主体拥有条件的有限性,导致了浅阅读的必然性。

张清华:手机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以手机为媒介的阅读自然也就占据了更多的时间。该怎么办?我认为只有通过技术改进和社会各界的倡导,引领更多人通过手机阅读严肃的书籍,才不至于使人们的时间耗费在海量的垃圾信息中。

2.不做浮光掠影的“知道分子”

光明智库: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在所难免,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深度、高质量的阅读?

张清华:时间碎片化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现象,但有时候也是我们给自己找的一个理由。在有些发达国家,严肃阅读做得很好,读者并不一定要把自己搞得那么匆忙、那么潦草。社会的倡导非常重要,一个社会崇尚什么样的文化,是很关键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把文化素养的提升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地位上,不能过度娱乐化。应该多宣传那些有读书习惯、有文化创造力的人。另外,还应该在制度上加以完善,例如设立“分级奖励严肃阅读”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有深度、高质量的阅读。

温儒敏:浅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精神寄托。即使是专家学者,也不会整天都进行职业型阅读,或者深度阅读,也要有一些浅阅读,或者消遣型阅读。如果一个人出于生存或者发展需要,必须有职业型阅读,很自然他们就会找相关的书进行深度阅读。当然,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可能会把较多精力用于深度阅读,而且会把几种形态的阅读协调得比较好。这是一种习惯,需要毅力。

消闲文化,包括影视和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读物,往往都比较吸引人,带给人娱乐和刺激。要求青少年不去接触流行文化不现实,也没必要,好的流行文化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这种接触必须适度,要让中小学生学会把持自己,不是被动地卷进流行文化,尽可能培养比较纯正的阅读口味和习惯,保持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郝振省:浅阅读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多样化的空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帮助人们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消除寂寞感,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浅阅读的局限性在于造成了知识的表象化,使知识很难呈现其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有人戏称手机等移动终端把人们的大脑变成了“杂拌儿信息的跑马场”,“知道分子”越来越多,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我们应该肯定浅阅读的积极性,克服其局限性,并借助浅阅读服务深阅读。比如,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掌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为深度报道提供支撑;学者专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掌握有价值的问题动态,为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普通读者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掌握新书目录,为深度学习瞄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