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刊社:推动融合迈向纵深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2019-04-09 10:43:4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做强“大脑” 智融平台常态化

在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在办公楼的11层,是其“中央编辑部”的区域,处于中间的大屏是这个“中央编辑部”的指挥大厅。据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报社总编辑周飞介绍,在今年全国两会前,“中央编辑部”正式启动,从早到晚,只要有新闻发生,“中央编辑部”随时策划,记者、编辑随时采访、随时发稿、随时传播。目前,已经实现了常态化运作,每天社领导分工协作,社长总编辑坐镇调度中心,主持“中央编辑部”舆情研判会,每天上午研判策划重点选题;一位副总编辑靠前指挥,直接对接记者部署采访报道;一位副总编辑主持每日晚间的编前会,统筹协调“报网端微”所有媒体的栏目和稿件,审核重点稿件及报纸版面。

“今年两会,我社打通各编辑部、各部门之间的人力使用机制,做实‘中央编辑部’,做强‘最强大脑’。”据周飞介绍,为了做强“中央编辑部”,他们还创新实施了“全员、全网、全渠道、全平台、全流程、全天候”的“六全”工作机制,实现了统人、统事、统流程、统内容、统资源的“五统”的全面一体化。

这其中,全员——“中央编辑部”统一指挥、调度旗下“两报四刊三网一端”采编力量。全网——纸媒、网站、客户端及移动端深度融合,一体化运作。全渠道——与众多社会化移动资讯平台合作,抢占移动互联网主阵地。全平台——充分发挥各媒体形态优势,打造立体化宣传传播格局。全流程——生产流程上,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明确到人,确保运行流畅;在审稿流程上,严格实行“三级审稿,分级负责”;在发稿流程上,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全天候——“中央编辑部”随时策划,记者、编辑随时采访、随时发稿、随时传播,坚决守好教育新闻主阵地。

在融合过程中,深度融合“报网端微”各种资源,突出移动优先,中国教育报刊社积极打造“舆、策、采、编、发、传、评”七位一体的全新生产流程,打通报纸、网站及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突出行业特色 专业服务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018年7月,结合实际,中国教育报刊社制定了《中国教育报刊社改革发展媒体融合方案和愿景规划》,其战略目标是:把报刊社建设成为新型主流教育传媒集团。

其战略设计是:顺应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体为主体,新型教育新闻媒体集群和教育行业高端专业服务智库两翼发展。

翟博详细介绍了该社的两个“小目标”。其一是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体集群。核心是突出“新闻+服务”“专业+服务”“数据+服务”的教育特色,创新教育特色产品,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产品,特别是基于专业化内容的新媒体产品。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抢占和壮大线上教育舆论战略新阵地。对内,倾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新闻核心品牌,打造包括《中国教育报》纸媒、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众多基于全网全平台全渠道的中国教育报新媒体以及中国教育新闻网在内的新型媒体集群。

其二是打造教育行业高端专业服务智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技术支撑,精心开发深度专业的教育行业信息服务产品,打造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教育新闻+专业智库”的各类教育服务和专业化信息服务的中教传媒智库产品。

对此,翟博具体说道,深耕专业、创新发展,提升《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教师报》等专业服务能力;高端引领、专业服务,打造以改革情报、舆情内参为引擎提供高端专业服务的“中教传媒智库”,增强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的专业服务力、核心竞争力。

翟博表示,专业化服务是行业媒体的生命。为此,中国教育报刊社提出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新闻工作的崇高使命;把“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作为行业媒体的基本思想理念;把“人民性质、教育特色”作为教育媒体的根本宗旨;把“转型发展、深度融合”作为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加强传统报刊行业专业化服务的同时,重点在新媒体发力,向教育智库转型,占领制高点。(记者 杜一娜)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