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建好“中央厨房” 打造“传媒+”

2018-08-15 15:48:4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中央厨房”已成为打造“传媒 ”的基础性工程。资料图片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有些传统媒体由于采编理念和运营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逐渐落在社会需要的后面,甚至有一些传统媒体由于难以及时转变理念、抓住机遇、跟上形势、应对冲击,发展出现困境。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全国大多数媒体在加紧建设各自的“中央厨房”。

内容效果检验融合成果

检验“中央厨房”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或许有很多,但最直接的无疑是是否产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优质内容产品,也就是内容效果是检验“中央厨房”的唯一标准。

当前,就传媒产业发展而言,内容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用户对优质内容与服务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也正因此,内容产业更需要一场彻底的供给侧改革。

可能有些人会说,即使媒体单位内部实现流程打通、资源整合,也很难在“质”和“量”上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但其实,媒体融合更本质的要求是把单个传统媒体机构与整个媒体行业连接起来,媒体行业通过共享内容、技术、渠道等资源,形成全新的内容生态,从而满足各自用户的需求。也就是说,尽管传媒业不乏各种按地域、按介质划分的联盟,但依靠传统组织方式组建起来的媒体联盟,很难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更难以实现内容、渠道、用户、数据、盈利模式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全方位行业共享。因此,“中央厨房”今后的发展与规划,就是要尝试全行业的融合发展。

专注内容是制胜法宝

谈及“中央厨房”的打造,离不开技术支持。关于技术团队的选择,真正能够帮助媒体建设“中央厨房”的机构,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公司,而是首先能够帮助媒体设计新的业务体系的团队。即使是技术开发部分,最关键的也是判断这些技术能不能提升内容创意、生产与传播的效果。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人们对于优质内容的刚性需求,无论媒介格局如何重构,专注内容始终是媒体制胜的法则。

以行业媒体为例,其在千变万化的媒体融合大潮中发展较为平稳,关停并转的媒体并不多,有的甚至在各自的领域中独辟蹊径,专注于提供行业性的深度报道和资讯分析,在读者定位和采编理念上深耕细作,注重细节,逆势而上,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不断的改革中,抓住了现实机遇,提升了自身优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拥有的特定读者群。

这一过程中,在编辑的日常管理上,应侧重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于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一般常提到的是互联网综合素质的养成,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在技术变革和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记者更基本、更重要的技能——写作,不能因为网络阅读的碎片化造成新闻写作的娱乐化、肤浅化,更不能因此缩减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等严肃的新闻的报道空间。

机制改造是前提

“中央厨房”的建造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造,我们看到,光明日报社组建系列融媒体项目工作室,打破以部门和版面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坚持一体策划、策划先行,建立常态化融媒体策划机制。同时,鼓励编辑记者自由组合,推动全社编辑记者主动参与媒体融合发展。

结合新的“中央厨房”建设工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按照“一个技术支撑体系、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基本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全国领先的“中央厨房融媒体技术平台项目”,确保“中央厨房”真正起到大脑和神经中枢作用,依托“中央厨房”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构建起了“报网+端号”一体化生产的融媒体方阵,全媒体用户数超过7000万,媒体融合综合传播力居地方纸媒第一位,稳步向具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迈进。

其实,诸多实践经验告诉行业,无论传媒产业面临何种挑战,中国的传媒产业化基本上都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从传统时代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到市场起步阶段的参与者,再到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因此,跨界融合,以内容为根本,打造“传媒+”模式,应该是报业传媒集团未来着力发展的动力模式。(康宁 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