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中国青年报:“融媒厨房”呈现地震报道现场

2017-08-15 15:16:3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田文生  

打破部门界限,全员“在现场”

“连夜出发——不仅指中青报·中青在线记者想方设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还包括内容渠道技术平台全媒体通宵达旦的发动、调度、协调、编辑、把关。虽是‘后方’,同样是另一个逼近新闻真相的‘现场’;连夜出发——不仅仅是中青报·中青在线的专业采编队伍,还有遍布全国的校媒联盟大学生记者们……”

这是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第二天,中国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张坤在微信公众号“坤哥007”中发表的文章《连夜出发》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精准地概括了灾难发生后报社的快速反应。

地震消息刚出来,中青报立即建立微信群。中青报官方微信当晚制作了《揪心!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这些谣言别信》的原创文章;“青年观察家”9日零点发出了《7.0级地震有多大破坏力》的科普文章;校媒联盟第一时间连线现场支教大学生和老师,发出《九寨沟亲历:30余人旅游大巴被困,等待救援;酒店停电,余震不断》……

“刚开始群里只是拉了10个人进入,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现在已经有66个人。”全媒体协调中心副主任郑燕峰说,这些人基本上囊括了报社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人员。

在中青在线总编辑闵捷看来,与报社传统上成立专门的报道组不同,官微、时政、军事、经济、科技、摄影、技术、视频、融媒体工作室及所有渠道、平台同步启动。

平台整合传播,多渠道发力

《求救!170多游客被困九道拐》《中青报记者深夜连线九寨沟被困游客,一小时获救》《追踪报道:被困九道拐游客中的伤员已经转移》……这几篇稿件是通过媒体力量及时地传递出震中情况的独家信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

几天来,从前方记者的一手信息,到各个部门旁采的道路现状、救援状况、次生灾害、救援过程、保险赔偿等内容,越来越多的信息汇入了全媒体端口。

“作为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灾情信息的准确披露和传播。”郑燕峰提到,中青报除了在自己的多个平台上进行传播之外,还与腾讯、今日头条等社会化平台合作,将优质独家稿件进行推荐。

董时提到,“一鱼多吃”是报社融媒体传播的特色。“小厨房”指挥、协助生产、汇聚多方信息,“自转”与“公转”同步进行——报社内部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定位生产的内容,通过几十个部门平台传播出去,服务垂直领域的用户,报社的大平台上也会挑选优质内容整合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中青报所生产的图文、视频、H5等作品数量超过百件。一系列独家报道从救援、转移、理赔等角度出发,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广播。

“现在报社的每个部门就像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在各个岗位散发着自己的光芒,也为项链整体着色、造型。‘融媒小厨’部门主导、三端融合的运行机制,在重大报道中的运用已成常态。”董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