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报业重金招聘 全媒体人才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2017-04-28 17:51:34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全媒体思维能力渐成人才必备素质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人员流动已成为报业媒体探索之路上的常见现象。但无论人才是走还是留,只要从事媒体工作,全媒体思维能力是当前与今后不能缺失的素质。

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看来,报业媒体转型过程中,亟须两类人才,一方面是既熟悉新闻传播业务又掌握新兴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研发团队。

这样的分析获得了方埜的赞同。他表示,《华西都市报》已将原创深度报道及“直播短视频”作为未来生产优质内容的主要发力点。因此,更需要有全局观、综合性,既有互联网思维又有媒体情怀的全媒体人才。

新媒体工作经验对于采编人员是个必要项,还是加分项?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学东以书评周刊团队举例说,书评周刊希望招7—10个新员工,今后将推出报纸、微信公众号之外的新产品,包括视频、音频、书籍与课程等。“在快速发展期,我们更希望掌握新媒体技术、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加入,尽量降低摸索期的投入。”但是否具备新媒体工作经验并非朱学东考量的最重要因素,他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工作激情、团队合作精神、深度采访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等。

陈炜祯向记者展示了采编人员笔试的考题,记者看到,《新京报》对应聘人的考查,客观题注重知识面的考查,主观题立足于基本采编素养的考查。她介绍说,对于人物记者、调查记者、经济新闻记者等记者岗位来说,应更多关注采访突破能力、新闻从业经历与行业资源积累,如果应聘人员还同时具备新媒体传播经验,就接近完美了。倘若没有相关新媒体从业经历,新京报社会通过培训等推动新人迅速融入报社的全媒体生产流程。

人才队伍自我改造打出“组合拳”

除通过招聘引入外部资源外,报业媒体还需要进行现有人才的自我改造和升级。一手抓新媒体队伍的组建,一手抓老员工队伍的全员转型,才能最终以人才建设“领跑”全媒体转型。

在信息爆炸、过剩的时代背景下,优质内容仍然是稀缺资源。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认为,正因为如此,报业媒体内容为王的策略进一步得到凸显。韩立新提出,如今,媒体的优质原创内容应做到真、善、美。真是保证受众更好地接触新闻事实的真相,善是在信息之外提供如何传播信息的正确的是非观,美是内容制作提供健康的、高雅的、引领时尚的审美趣味。在这样的标准阐释下,报业媒体既需要采编人员对新闻情怀、人文理想有所坚持,也要能顺应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为提供优质内容,新京报社在人才队伍建设、再造采编工作流程等方面多管齐下。陈炜祯介绍说,从2016年9月开始,新京报社与腾讯合作新闻视频。报社转型视频生产的团队,成本由腾讯公司承担很大部分,这使得新京报社在转型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减少了成本负担。

传统采编人员由制作一份报纸走向提供全媒体内容产品,经历了采编流程再造过程。陈炜祯表示,传统采编流程的改变需要社领导与职能部门共同推动,既告诉员工“必须改”,又告诉员工“怎么改”。流程再造则需要明确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办法。“我们已经采取即时新闻与报纸稿件评分实行同酬,还会额外统计网站点击量、微信阅读量等数据,对优秀稿件进行奖励。”陈炜祯说,考核体系的变化就像是一根指挥棒。它与人员培训等形成了组合拳,推动了媒体从业者改变采编流程。

《华西都市报》与封面新闻则通过以管理决策团队一体化为牵引,倒推内部机构变革。方埜介绍了具体做法:一方面,大力抓好“中央厨房”融媒中心建设这个龙头工程,完善工作平台,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与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另一方面,推动策、采、编、审、发的一体化,重构一体化的部门架构,从内容策划、采写、编辑发布、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经营运营等方面分条块推进两支团队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