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记者手记 > 正文

记者手记:报道神器助力传播 折射社会发展进步

2017-03-05 09:59:0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王菁、李传智  
视频加载中...

栏目主持/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

嘉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菁、李传智

广报“三人行”,带你看两会。

3月3日,全国两会大幕拉开。除了“两会好声音”不断刷屏,会场内外的报道神器也很抢镜。对于两会报道的新形式、新技术、新手段,应该怎么看?我们邀请了一位时政记者、一位新媒体小编,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报道两会需要“全能战士”

夏振彬:我们3个都是两会的“新秀”。我还“情有可原”吧,毕竟年龄小,你们都是媒体“老炮儿”了,第一次来有什么感受?

李传智:我已经在媒体待了12年,今年是第一次跑全国两会。但说实话,我一点都不紧张。

王菁:从广州出发来北京的那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媒体老人,两会新人。北京,这个三月请多关照。”我2005年毕业就进了报社,做过记者,当过编辑,后来又“华丽转型”,做新媒体小编。经历那么多,但这次两会报道对我来说,仍然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夏振彬:两会才刚开始,但有没有觉得特别忙?比如我,每天在北京到处晃,不仅找选题,尽力写贴地气的评论,还拍照、录视频,连出镜、配音都做了。不是吐槽啊,真的觉得每天都很“长”,书面语叫“充实”。

王菁:确实如此,现在一个记者需要给多个接口提供信息,忙是肯定的。比如今年我们广州日报在媒体融合方面“落足了料”,采用了一大批最新、最炫的新媒体器材设备,推出动新闻、听新闻、个性化新闻等新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记者肯定要快速学习、不断尝试、释放潜能。

李传智:今天豁出去了,再自爆一个糗事。有次采访人大代表,我特地叫来了音视频部的同事录制视频,但这次采访让我事后觉得哭笑不得。因为当和对方聊到关键问题时,我会习惯性地发出“嗯,哦”的声音,这时同事提醒我说“你点点头就行”。我听了后立刻想做调整,但她的提醒让我的采访卡壳了,整整一分多钟,采访对象一直在等我的下个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记者确实要“全能”,要用更多的方式、更快的效率、更丰富的平台去展示好作品。

神器再“牛”也要用到实处

夏振彬:报道两会不是轻松活,要“斗智斗勇”、拼体力,而且两会还是媒体报道工具和手段的大PK、大演练。比如今年有个20多斤重的“钢铁侠”,有配备全景VR直播镜头的“安全帽”,都相当抢镜。往前翻一翻,两会神器年年都有。

李传智:我12年前来过北京,那时候大家主要通过报纸了解最新大事,手机当时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所以当时的两会采访,纸媒记者主要还是拿纸、笔,用照相机。这几年,各种新器材、新设备越来越多,稿子从之前的隔夜发布,变得越来越快。

夏振彬:神器年年有,这是技术对内容生产的一种“再造”,说明我们的媒体融合、技术更新正在不断进步,也体现了媒体新闻生产思路的转变。早两年自拍杆都能引人瞩目,后来有VR、网络直播,很多新闻还动用了无人机——归根结底这其实是新技术、新变化甚至新产业在新闻报道领域的运用。再举个小例子,去年报道两会,同事们还是打车、网约车,现在经常扫个码、蹬着共享单车就去了。两会报道的新形式、新技术、新手段,都在折射社会的发展变迁。

王菁:不过也得提醒,神器再厉害,也只是报道的工具和手段,关键还是要看怎么用,要看记者能否把新技术用到实处,能否用新技术呈现出新产品,而不是“套路化”的报道。比如我们今年第一次派编辑进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这是媒体融合的一次全新的尝试。再比如我们今年专门设计了两款机器人,一款写稿,一款“陪聊”,一上线就引起了轰动。

夏振彬:对,关键还是看媒体人的水平。创新两会报道,说到底还是要新闻记者自身能力的提升,既要基本功,也要技术素养,总之一句话,发现新闻、讲好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