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记者手记 > 正文

“年味”的坚守与创新

2017-02-16 16:36:59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邱金太  
视频加载中...

中国人关于春节的记忆,往往浓缩在一杯来自家乡的米酒、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一张贴在窗户上的剪纸这些最日常的物品里。潮流迭代中,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不少传承上百年的老技艺都面临消逝的危机。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想要塑造年味,都已经不知道从何下手:不能放爆竹,不会剪窗花,剩下的,可能只有年年不变的春晚和盯着手机抢红包这两项“保留节目”了。

不过,有一群人不甘于接受这样的现实。

糯米的甜香“飘上网”是一个信号。年节就要到了,福建省连城县芷溪村的村民开始做忙碌的准备。福建芷溪米酒酿造技艺,历史悠久,已经被收录福建“非遗”名录中。一项闽西小山村的传统技艺进非遗名录不是希奇事。可是,今年这里发生了一件几百年头一遭的新鲜事:村里年轻小伙杨天吉用淘宝直播卖米酒。一个小时的直播就有三万多“粉丝”关注,拿下了上千个订单。

杨天吉两年前辞去了在厦门做了近十年的广告策划工作,回到了老家卖米酒。做米酒一直都是芷溪村家家户户的年俗,古村、老楼、家中米酒飘香,街上花灯徜徉,是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心底里最温暖的一抹回忆。在他看来,烟花一年比一年少,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一群朋友在一起聊得最多的便是吃。杨天吉有一个十几年的好朋友,在一家茶叶电商公司做运营。在2012年底一次吃饭聊天的时候,无意中听到朋友说,他们的茶叶公司一年能在线上卖1千多万元。杨天吉就萌生了在线上卖米酒的想法。

酿酒是村里老辈传下来的手艺,可渐渐只剩黄保丰家一户做酿酒生意。69岁的酿酒老师傅黄保丰在芷溪酿了35年的米酒,然而随着工业酿酒的流行,来找黄保丰买酒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杨天吉重新回到芷溪村时,黄保丰的生意已经快做不下去了。2010年之后,几乎没有人来找他买酒了。他永远待在祠堂里,也不出去主动推销,“嘴巴太短,不会做生意”,他觉得自己“没有本事”。生意最差的时候,只有村里一个老屠夫会上门来买酒,他就专门做给老屠夫一个人喝,“一个人跟我喝酒,我都会再做”,该有的工序一道都不会少。

当记者问他当时为什么不放弃时,他感到有点奇怪,似乎这从来就不成为一个问题。那如果没有收入呢?他的回答是:“我们的消费是很低的,有钱的时候我们的消费也不会很大,没有生意我照样可以生活下去。”

无论工业化生产如何发达,从祖辈手上传下来的老手艺可不能丢,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打动口味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

杨天吉请黄保丰酿造的第一款酒是山糯甜米酒,“要甜”, 这是杨天吉提出的要求。芷溪人爱喝老辣的水酒,糯米出酒浆之后会接着加水发酵。但杨天吉感觉到,面对全国的消费者,而且大部分是女性消费者,必须酿造一种更甜的酒。

仅用7个月时间,这间网上酒铺就收获了第一枚“皇冠”。

传承与革新从来就不是完全对立的。互联网可以将封闭的小山村和大世界连接在一起,也能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继续得到沿袭。山村里的老酿酒人黄保丰的生意本来已经难以为继,当村里的年轻人把米酒卖到淘宝网上,他的老手艺才被更多的人知道。去年一年,黄保丰酿了两万多斤米酒,是自己以前五、六年的产量。

城里的老字号在新时代中纷纷尝试在保有传统的基础上做出调整。而乡村的老一辈手工艺人,他们已经追赶不上互联网的速度了,但互联网却可以让他们的手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对于传统来说,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挑战。它不仅能够赋予过年更多更新的时代元素,也可以帮助传统文化得到延续,让人们回归传统,重拾儿时过年的记忆。

芷溪米酒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坚持农法,坚持手工,做出来的农产品、土特产,可以通过淘宝等网络平台销售出去,也能实现发财致富。现在芷溪村里有了十几家淘宝店,卖米酒、卖山货。一个小伙子申请开了农村淘宝服务站,为村民从网上买各地的货物,也替村民卖土货。有些种地瓜、挖笋、做花生酥的农人也会来和他接触,希望帮忙把那些“原生态”的农产品贩售出去。人们开始再次相信传统农作“有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 邱金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