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
西溪流域,绿水萦回。不曾想,《南安商报》今日已满5周岁了。这一天对于每位本报的忠实读者来说,都是个特殊的日子,它就像我们成长的胎记,永远也无法忘怀。五年间,本报的副刊“九日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来稿,有诗词、散文、小说、评论、随笔等,它们倾注了每位读者的心血与感情,让我们在五味杂陈的大千世界里,找寻到心灵的宁静、追求中的满足、静思中的超脱。
五周年既是我们回望的时刻,更是积蓄力量勇闯新途的新起点。因此,我们特意在《南安商报》创刊五周年之际,与读者一起讲述这五年来“我和南安商报的故事”。这里有年过古稀的老者、有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有曾经和我们一起共事的“战友”……因为不舍,所以需要把热情绽放;因为憧憬,所以需要用心感知责任。今日,小编在此谢谢大家,谢谢你们五年来的一路相伴!
家的声音
姚添丁
我相信,一个人无论离家漂泊多远多久,内心深处总有根脆弱而敏感心弦,总能在不经意间被随手触及,继而被感动,最后被激发。这些年有过很多回或出差或旅游在外,每天起来头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查查有没有《南安商报》的家乡消息。有一次,就有朋友为此打趣我:“是不是正约会哪个美女呢?”我随即笑着回应:“离家在外总记挂着有没有来自那座熟悉小县城的点点滴滴……”朋友马上会心接过话匣道:“其实,我们就像是一只飘在很高又很远的风筝,总是希望永远有那么一根细线牵着,也非常乐于一直被牵着被引着,似乎这样的话,即便我们漂泊离家多么久多么远也总有丝丝安慰满足。”这位朋友初中没有念完就外出打拼,二十年时间,已经在遥远城市扎根,有了属于自己温馨的家,但心中永远有份来自乡音乡情的牵挂,而据他说之所以喜欢《南安商报》,就是因为能够不时从中发现和找到自己曾经的记忆和感动。
这五年的时间,我一直都感动着。正是《南安商报》这份深深扎根于本土的报纸,始终一刻不停传递着家的声音——这声音或深沉,或质朴,或热烈,或低吟,却总能给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以亲切和亲近,总能给予身处异乡的人们以安慰和念想,我们都能在“要闻”中感受到家乡的长远发展,都能在“本埠”中聆听到家乡的深刻变化,都能在“健康”中体验到家乡的浓浓关怀,都能在“天下”中领会到家乡的广阔视野,都能在“副刊”中欣赏到家乡的诗意浪漫——正是来自《南安商报》声声熟悉的声音,永远给予我们每个人精神的动力和行走的力量!
这五年的时间,我一直都感动着。我承认自己深深被《南安商报》这支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队伍感动,他们不仅具有报人所应有的过硬专业素质,更具有现代传媒所应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他们总是充满青春活力,总是心怀民生关切,我们很容易从他们身上看到那种责无旁贷的新闻担当和义无反顾的社会道义。不仅如此,《南安商报》还精心为南安人民打造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努力架设起一道道桥梁和纽带,就在这里,一道道政府决策得到推广,一声声民意呼喊得到回应,一位位写作新人得到展示,一个个稚嫩小记者得到锻炼——就在这1800个日子里,我们的《南安商报》及时传递了政府和民众的声音,主动接纳了民生和民意的期待,延伸铺开了国内和国际的视野,丰富拓展了文化和精神的内涵。
这五年的时间,我一直都感动着。当我们看看未来《海丝商报》脚下的康庄道路,这样的感动伴随着衷心美好的祝福,未来的日子还会有无数个五年,我们都将一直满心期待着《海丝商报》继续不懈努力、继续敢于创新、继续勇于开拓!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衷心祝愿《海丝商报》步子迈得更大些,思路拓得更宽些,声音喊得更大些——这样的话,才能更快地传递家的新声音,更好地讲述家的新故事,更强地锻造家的新传奇!
记住这一份鱼水温暖
林清秀
五年前,我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行政经理,五年后,我进了高校负责文书工作。但不管我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五年来,《南安商报》从最初的四个版面扩展为现在的八个版面,一直都陪伴在我每个工作日的时光里,不离不弃。我以为,草根是个褒义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比如在中国那么多乐器里,笛是最草根的,只要有竹,就能做成;而在那么多的纸媒里,《南安商报》也是最接地气的,深厚的亲和力,强烈的感染力,从者甚众。
提及一份报纸,总要先想到那些做报纸的人。平日和我接触最多的,自然是编辑。学生时代,我一度憧憬过当一名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梦想过当一名编辑,练就一支神笔,字字切中时弊。长大后梦想不曾实现,倒是因为写字投稿,跟报纸杂志的编辑接触频繁了起来。《南安商报》就有我喜欢的编辑,比如建志、清彬、石竹。现在经常在企业里东奔西跑采写新闻的清彬是个爽直的85后,相当年轻,思想却不年轻,有时写出来的稿件颇深刻。他很热忱,很正义,也很可爱。可爱对媒体人太重要了,无论编辑、记者还是作者,切忌太自我,俯身低到尘埃里,我们不过都是一粒尘。石竹经常会在朋友圈里熬浓浓的“心灵鸡汤”,我对她的喜欢,是满心的,仿佛在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多愁善感的自己。她偶尔会约稿,我一定会认真地写稿,为了那一份满心的喜欢。后来我怀孕生产,她说她要拣个时间来看我和孩子。为此,我无数次想象过与她的相见——应该会是笑容慢慢爬上脸,而后不着一言地拥抱吧。却不是,在人来人往的大厦门口,我们刚一见面便认出了对方,没有拥抱,却像早已熟识多年的老友。我知道的,是文字让两个小女子初次见面便没有一丝距离。认识建志的时间比较久,比起编辑和作者关系,我们是文字为媒的文友关系。他写小说,出书,实现了一名人民教师到职业媒体人的华丽转身。据说他的新小说《女孩,请走开》已被签走了影视版权,祝福他,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许谋清老师曾说,一个作家和一份报刊的关系是否默契,就看这个作家是否把好的稿子交给这家报刊,和这家报刊是否接受这个作家的思考和风格。我还称不上作家,顶多是个笔耕不辍自得其乐的作者。这样的写作者,同报刊如鱼和水,我特别感谢《南安商报》。五年来,我在她的“九日山”副刊上发了不少散文,由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很多读者建立了无话不谈的关系,那是我写作之外的巨大收获和意外惊喜。因文相识,没有利益冲突,这样的诚挚相交,常常超越了写作带来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时刻提醒着我,哪怕没有名利闪耀,每一个写出来的文字,都要经得起岁月的推敲。明天起,《南安商报》将更名为《海丝商报》,高端大气上档次,有更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我期待着未来的日子,和《海丝商报》有更多的心灵碰撞,多阅读、多沉淀、多思考、慎落笔。
商报帮我尽孝心
陈丽桔
时间倒溯到2011年11月2日,那是一个与往常一样普通的日子。我照常上班,只是下班时,心情是愉悦的。
刚到家门口,看到公公戴着老花镜,坐在门口的板凳上,专心致志地翻读着一份报纸。只是瞄一眼,我便知道,这是新发行的《南安商报》创刊号。这份报纸,我在单位看过了,当时翻着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时,我心情挺激动的,南安终于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了!这对于我这文学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骄傲,更是一个福音。
公公见我回家,抬起头,微笑地对我说:“这是咱们南安的报纸,编得非常精美,版面内容挺丰富的,可以了解到不少南安的相关信息。”做好饭菜的婆婆也走出来,从公公手中接过一张报纸看了起来。婆婆读书不多,只上过三年的夜校扫盲班,我不知道她能看懂多少字,但看着二老兴致勃勃读报的情景,我心思一动。平日忙着上班,没多少时间陪他们,而老人家年纪大了,不喜欢到处串门,又玩不来电脑之类的现代高科技产品,不如订一份报纸在家里,让他们白天时候偶尔翻翻,这样日子相对过得充实些!
就这样,《南安商报》走进了我家。渐渐地,翻读报纸,成了公公婆婆每日必做的功课。偶尔有那么一两次,邮递员比较迟送,公公便会念叨着:今天的报纸怎么还没送来呀?那语气,仿佛是在惦记那因贪玩而忘记归家的孩子。
每天,我们下班回家时,他们会很高兴地与我们交流看到的消息:“听说教师的工资要上调了。”“南安人参加奥运会夺得了奖牌。”“今天报纸上刊发了你的一篇文章”……餐桌上,一些有关国家政事的消息,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热议的话题。一家人,边吃饭,边针对一些消息,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有时甚至会引来激烈的辩论,引出古今中外的漫谈。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消除了两代人之间那无话可说的代沟。
有时候,我们的餐桌上,会多出了一道可口的美食靓汤。我边喝边赞婆婆的手艺时,婆婆笑着开心地告诉我们,这道汤的佐料,是看商报学来的。听得我不禁和爱人相视而笑。这商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食粮,还能给我们带来舌尖上的美味,多好!
一转眼,《南安商报》创刊五个年头了。五年来,它如一位忠实可靠的朋友,在无形中帮我尽了一份陪伴的孝心,让家中二老空闲的时光不再无聊,不觉寂寞,为我们那平淡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
文字,在捧读商报的掌心上飞扬
叶荣根
如果没有一片让心灵栖息的净土,那思想会如何弛扬;如果没有一处让文字停泊的港湾,那心事将如何靠岸?
2011年11月2日,随着《南安商报》创刊,轻轻地,你来了,来到我的身旁。这是南安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我们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声音,可以给外出的游子带去更全的家乡资讯,可以更清楚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
还记得我们抗击“莫兰蒂”台风的及时报道,多少抢险的英雄事迹得到了传扬,满满的正能量;还记得南安市党代会及两会的要闻直播,收获发展的信心;还记得各类正反面事件的深度报道,让我们得以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记得“校园风铃”,令多少学子拥有作家梦;还记得“小记者”,让多少学生开始了采访实践……
作为曾经的文青,我最喜欢的当然是“九日山”。有多少情思,在梦想的“九日山”下缠绕;有多少文字,在捧读商报的掌心上飞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我无法拒绝思想上的贪恋。阅读多了,便有文字的花朵在心中悄然盛开,那如春风一般吹开的缤纷原野,化为键盘上的一个个字符,升腾成一串美丽的梦幻。
还记得尤溪归来,提笔写下了《久违了的清新》,满怀希望地投递到副刊上登载的邮箱,没想到一个月之后,竟然在商报上看到作品,那是我与商报的初恋;还记得装修之后与一只误闯家中的老鼠之间的斗智体验,记下的《斗鼠记》,竟也得到编辑的垂青,并在发表之后获得许多文友的好评;还记得分管的副总编在南安微信书法群里的及时告知,那篇由隶书技法得来的启示《人生的俯仰平》已经发表;还记得……这一篇篇文章,都在我的心中酿成阵阵幽香,令我感受着一份美丽的甘甜。
岁月流转,不知不觉之间,《南安商报》已然走过了五个年头,即将蜕变为站位更高、受众更广的《海丝商报》。昔日的美丽已经化成心湖的莲花,悠悠绽放在我的心田。而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必将在“一带一路”的海丝情怀里“乘长风,破万里浪”。
我深深地相信,无论是在令人沉醉的明媚春光中,还是在热情似火的夏日阳光里,无论是在叫人充满希冀的金黄秋色中,还是在凝眸成一色霜水的寒冬里,商报总能带给我们充满着力量的惊喜。而那依然盛开在“九日山”下的文字,也必然可以在心灵的四季中各自生长,并闪耀着生生不息的光芒,弥漫着悠悠不倦的芬芳。这是作为商报读者的我发自心底的真诚祝福和殷殷情意的表达。
无论是《南安商报》,还是升级之后的《海丝商报》,我算与你结下了缘定三生的姻盟。此生,你若不弃,我亦不离!
不了情
范曦
每每说起南安,说起商报,记忆中的往事就突如其来的全部涌现出来。
如果说,人生是条河流。而我觉得自己是条鱼儿,在河流中缓缓前行,商报曾经是为我遮风挡雨的驿站。
我曾经在南安商报任职两年多,那些一去不返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是多么的珍贵。
午夜梦回时,总想起那高高的14楼,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那曾是我战斗过的地方。
我总想起向阳那片盛开的葵花,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爬山,看花开;我也总想起在石井的海浪声,微风里带着咸咸的海水味道;我还总想起我走过的每个地方……我把它们变成文字,一点一滴落在报纸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笔下的南安,很开心,同时也很骄傲,南安商报是让我骄傲的资本,他是我人生一段精彩的旅程。
记者,这个职业给予了很多挫败感。每一次写出的文章,我都会觉得不够好,所有的批评都让我很难过,但几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那些往事竟然全都是美好。
还记得分管的副总编曾经这样评价我:文笔挺好,但写文章就是没顿悟,有一天顿悟了,文章也就能写好了。当时的我把这个顿悟的感受比作开天眼,如同二郎神的天眼一般,没有足够的修行,要开天眼又是何其难……
离开两三年,我仍然会关注它的一举一动,这份报纸上的许多名字曾经都是我的战友,有人走,有人来,但它依然长青。一份好的报纸灵魂在于耕耘者,我的同事,个性不同,文风迥异,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善良、大度、热爱新闻。
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时,梦到了许多同事……我把它藏在我的心里,无论何时,在我心里,他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我不愿意把南安商报称作为“它”,我总认为他是有生命的,有一群人守护于他,把他当作孩子,等他茁壮成长。如今的他已然初长成,新的名字和旧时代告别,翻开新的一页。我也会和他一样,一起成长,挥挥手,告别过去,名字虽改,但精神不变。
守护
庄莉
你我曾携手同行
陪新加坡华裔寻根谒祖
那是我们第一次亲密接触
寻蓑衣听南音观高甲戏
跟随 老艺人探秘各种
独特技艺
吃粕丸打卤面游凤山寺
在传统美味中咀嚼游
子的乡思
品墨宝赏丹青吟诵古诗
于笔墨情缘中重温名
家的壮心诗意
探古墓游灯会眺南北极
在光影交错的镜头下
感受山河壮丽
风吹日晒的采访路遥远崎岖却未曾疲惫
被文字吞没的夜
漫长寥寂却别有滋味
细嗅清晨的第一滴花露
共享每一场大雨
拥抱同一抹落日
这些都是我
一尘不染的真心
夕阳西下
漫步悠悠五里桥
回首来时路
和你走过的每一步都
弥足珍贵
你给我勇气
让我张开双翼翱翔天际
即使在最崩溃的时刻
我也未曾绝望放弃
声音
◆因为这份难得的“缘分”,我开始每天关注商报。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工作,难以阅读纸质版,我就每天看看电子版。每周一的副刊我都会仔细品读一番,看看家乡的作家们写了哪些精彩的文章;每天的“本埠”我都会浏览一下,看看南安又发生了哪些新鲜事。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我了解家乡的一个窗口。 ——叶小杰
◆结缘商报,让我爱上文字堆砌,也结交了一批文友前辈、文人写手,并得到大家的鼎力帮助,感恩每一位文朋诗友。《南安商报》,立足本土,贴近百姓,服务民众,为南安的经济建设、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文字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 ——杨英雄
◆亲爱的《南安商报》,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五岁孩童,而是一位穿越时空而来的南安“福星”。你充满睿智,富有前瞻性、时代感,引领我们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你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吸引着我们这些忠实、虔诚的信者和粉丝,去一同描绘武荣大地未来美丽恢宏的新篇章。 ——潘建煌
◆有时,商报像久别重逢的友人,多了一份青梅煮酒的闲情雅致,共话闲情时,不经意间却多了豪情几分,柔情几分,不知不觉中丰富了人生的阅历。有时,让我摒弃太多的不悦,放下凡尘的太多杂念,忘记了太多的烦恼,亦师亦友,让我挑灯夜读时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欣慰。五年的不离不弃,五年的执着,无论时间怎样推移,无论你怎样的华丽转身,我都一如既往,一路追寻,在你身边…… ——李纪波
◆每天可接触多种报刊,我总是最先拿起《南安商报》一睹为快。一报在手,南安“看透透”。街坊邻居,厝边头尾,商铺衢肆,单位团体,处处可见商报踪影。其中,副刊是最具亲和力与灵动性的报纸园地。随着时代发展,它不被所谓的潮流所动,坚守“九日山”副刊,坚守文学绿洲,坚守文化灵魂……“九日山”也留下我文学足迹串串。 ——洪顺兴
◆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竟然还能清楚记得这件小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让《南安商报》的编辑与作者、读者联系在一起。数年来,不少文友在“九日山”上发表了文章,它让南安市民体验到文字与文明的精髓。明日,《南安商报》将升级为《海丝商报》。我衷心祝愿:“海丝精神,万古传承!” ——戴高山
◆现在,《南安商报》电子版要是一出来,我都会第一时间浏览,先看看里面新闻,都有哪些大小事发生。再看看副刊,仔细品读文友的作品,乐在其中。也因此,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南安商报》,是它让我的文学梦不再成为“天方夜谭”,是它让我的文学梦无限放大,是它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叶东杰
◆越近,越是亲切与温暖;越远,越是辛苦与拉扯。我喜欢远方的风景,更喜欢近处的亲切。《南安商报》,是离我最近的一份报纸。它始终将家乡风景、人文、社会、民情、经济等一一展示在我面前。我无数次剪图、复制网址链接、发布朋友圈与大家共享。 ——洪少霖
◆在与商报结缘的这些日子,我们一起见证它的每一次完美蜕变,也用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为它做属于自己的那份贡献。它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和全新的感官体验。在南安这片热土,它给了我们生活的温度。 ——陈加福
◆知道《南安商报》这份报纸,是在2014年春天。这个时间,对于我来说或许晚了一点,但并没有因此而消减我对它的热情与关注。如今,它要改版升级为《海丝商报》了,但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都是一种延续与发展,我依然怀揣着一份期盼,一份热情,踊跃投稿,期待佳音。 ——黄志专
◆从此,我便与《南安商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有了向泉州其他纸媒投稿的勇气。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南安商报》这个伯乐,不仅鼓励了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也由此结识了有相同兴趣的朋友,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许晓棠
◆南安商报是新媒体时代值得信赖的纸媒。她以严谨的职业操守,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睿智、激情活力的编辑团体,贴近主流阅读人群的价值观,获得广泛的赞誉。我就是她忠实、虔诚的观众。 ——叶振瑜
◆在这青葱的岁月里,正是这样一份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作者的报纸让我们在茫茫的人海结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报纸,让我们离文学的殿堂更近,让我们的梦想更加丰满。——黄种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