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独特价值——传播效果视角的探析

2016-10-26 16:16:44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王玉风  
视频加载中...

摘要: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本文立足于传播效果视角,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为民族聚居地区受众提供信息、传承文化、展示民族特色和增强民族认同等具体方面进行探析,总结其独特价值。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传播;价值;传播效果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是我国广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除了能够及时准确传递权威信息之外,它能够增进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民族地区受众精神生活,体现当地风土人情、凸显民族地域特色;此外,在抵御外来影响、维护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方面作用也不容小觑。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指的是传播信息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是传播者据此调整、控制下一次传播活动的依据。具体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其传播效果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位一体”,即以少数民族语言为媒介主体,为少数民族受众打造一个权威主流的信息供给平台、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阵地,一个多元立体的民族特色展区和一个强劲有力的民族认同工具。如下图所示:

  图 少数民族语言媒介

以少数民族语言媒介为主体的传播适应了民族地区受众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传播效果视角探讨民族语言广播的独特传播价值。

一、打造权威主流的信息供给平台

大众传播媒介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施拉姆认为,充分的信息流通可以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改变,“态度是在信息环境下习得的,你周围的信息环境塑造你的态度、你的反应方式及最终的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受众对于信息来源的依赖很深,他们更倾向于相信权威性的、专门性的意见。调查显示,在涉及世界和国内的信息时,少数民族受众更倾向于信任来自政府媒体的信息。广播作为具有较高媒介公信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受众心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其发布的信息更能让受众接受,取得的传播效果也比较好。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播传播信息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对于少数民族地处偏僻、面积广阔且分散居住带来的交通不便、信息传播受到限制的现实,广播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一台收音机就可以接受信息;其次,民族地区的受众,尤其是有些老年受众知识文化水平低,广播通过声音符号传播,用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传播可以增强传播效果。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挥自身的听觉优势,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第一,从受众需求出发,围绕受众需求提升服务性。有报告显示,在少数民族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中对信息的需求占了较大比重,其中,“掌握农牧业技术”的占60.9%,了解市场信息在新闻信息接受中所占比重为35.2%,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占56.4%。民族广播应紧密结合受众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利用现有的传播资源寻求最好的传播效果。第二,广播的伴随性优势能够满足受众在工作、学习中方便地接收信息的需要。“广播伴随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在收听广播时可以边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这时的广播是作为“背景媒介”出现的;二是指广播可以私人化地贴身收听,可以想听就听,这时的广播又具有了“贴身媒介”的功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挥伴随性的优势非常重要,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移动收听和贴身收听可以强化广播传播的亲密感和归属感,在不耽误日常生活、生产的情况下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信息,一举两得。

二、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阵地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璀璨的民族文化,它们是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情感的寄托和民族精神的皈依。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概括为传播的一个基本功能,传播成为社会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首先,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进行深度的贴近性探索,消除神秘感,将文化的实质与精神传承下去。其中,方言是最接少数民族地气的语言,它承载着传统习俗,利用方言传播是一个消除与受众距离感、增强传播效果的好办法。当前,越来越多的广播台开始用方言播出节目,这是一种挖掘和保护原生态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实践。宁夏交通广播的方言节目《的哥?哈喜喜》利用方言独特的传播效果获得了成功:剧中陕北话、东北话、天津话等中国各地方言大汇总,使得所表现角色的年龄、性格特征非常到位,节目在多元立体地体现方言魅力的同时又体现了宁夏的民族特色,所传递的信息通过方言带来的心理认同而与受众产生共鸣,在娱乐的同时,将生活哲理、交通常识等毫无痕迹地穿插在节目中,实现媒体的教育及社会文化传承功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媒介传播的事实和观念与一个地区的受众的实际生活实践相适应、与他们的价值观念相契合、与他们的文化传统相一致就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层次多样,城市文化、草原文化、山区文化、宗教文化错综复杂,在这样的现实下,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要采取具有贴近性的传播策略,传播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符合自己受众群体的接受需求,才能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加大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进行贴合民族文化环境的传播,成效初现。这首先体现在对一些民族元素的发掘,如贵州台将蜡染、漆器、编织、布艺、古面具等民族元素运用在节目制作中,既能体现最有特色的民族因素,又进行合理改编使之符合节目的整体定位,凸显个性化特征;其次是对民族艺术的梳理,通过对少数民族民歌艺术、神秘的民族风俗的梳理,传承文化,发展文化。阜新蒙古语电台通过播放一系列蒙古族民歌、蒙医蒙药、蒙古历史文化节目获得受众喜爱,大量受众通过热线参与节目。

三、打造多元立体的民族特色展区

少数民族的特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除了上文所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之外,还拥有别具一格的地域风土人情,民族语言广播对于少数民族特色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示需要依赖多样的传播形式。传播形式是直接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因素,少数民族的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民族服装展示、歌舞表演等表面,而应该在传播形式方面坚持多元化,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传播。

首先,诗歌、说唱、广播剧等形式都是少数民族受众喜闻乐见的。以新疆电台为例,2013年5月启动了“讲笑话”大赛,通过挖掘新疆民间人文资源——独具特色的笑声来调动听众的参与热情,将新疆人的幽默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内蒙古电台则录制了一百多部几千个小时的无力格尔(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来传播草原文化,使得说唱艺术通过点播在蒙古族几代人中传播。

其次,互动传播是增强广播传播效果的好形式。广播互动传播能够使信息传播由单向传输转为双向交流,受众通过反馈意见积极参与到传播过程,传者可以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进行节目调整。辽宁阜新蒙古语电台的“连心桥”文艺节目取得了互动传播的成功,这档节目通过电台搭建平台,受众可以使用蒙古语进行民歌展示,节目在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同时对于很多即将失传的民歌进行了抢救和整理,同时激发了蒙古族受众学习、使用母语的热情。节目播出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蒙古族聚居的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收音机脱销的情况。

最后,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成为了具有广泛受众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以延安电台朝鲜语频率为例,它的一档《教唱民谣》栏目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实现了网络传播,该节目的音频内容在网络上进行直播,网络覆盖地区的受众都可以下载到节目音频,从而可以反复练习,极大地方便了受众学习。

四、打造强劲有力的民族认同工具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民族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语言与民族认同的关系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是不可分割的。从人类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民族语言是一个族群认知与凝聚力的结合点,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受众来说,会说汉语的人数非常少,民族语言不仅是他们日常交流与沟通的主要工具,更是这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延续的表征,同时是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的寄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母语媒介是有效增进民族认同的粘合剂。运用民族语言进行传播对于广播媒体来说是大势所趋,也是赢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明智之举。

民族语言媒介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是该地区的显著特点,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运用民族语言进行传播可以有效改善少数民族受众因为语言不畅而带来的信息接受的减损,能够提高其所接受信息的有效性。从受众接受的情感角度出发,少数民族受众在边陲小屋或者草原毡房听到母语广播节目时,令他们惊喜的将不仅仅是广播带来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母语的亲切与亲近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慰藉。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让少数民族受众获得大量实用信息的同时,用母语带给他们归属感,从而激发其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这是民族语言广播的独特价值所在,是用民族语言符号进行传播的独特的传播效果。

用民族语言符号广播还有一大价值就是能够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抵御外来影响,这也是增进本民族认同的有力举措。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竞争力不足,而弱势文化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普遍较低,同时,文化的强意识形态属性使其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的突破口。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广播要发挥自身优势,对一些外来冲击进行反击,用受众听得懂的民族语言瓦解阴谋。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到目前为止,其开通了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和柯尔克孜语五种语言的广播,针对不实的宣传进行富有智慧的应对,这对于抵御敌对势力有很好的效果。(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15级硕士生)

注释:

①(美)拉里?A.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4.

②董海安.关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台发展的思考[J].当代电视,2009(10).

③丁笑.方言广播节目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对宁夏交通广播《的哥?哈喜喜》节目的分析与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

④李克.从少数民族特色电视节目看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06).

⑤王静.如何打造深度贴近少数民族的新闻节目——蒙古语广播、电视节目操作思路[J].中国记者,2015(10).

⑥益西拉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的传播特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03).

⑦罗秋霞.浅谈民族类语言节目的传播影响力[J].视听,2012(10).

⑧王远新.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媒体生存空间拓展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GD1532。

原文刊载于《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