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物 > 正文

柳青:编辑记者的一面镜子

2016-10-14 11:01:3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韩星海  
视频加载中...

提起柳青,人们自然会想起他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及其他瑰丽璀璨的作品,但很少人知道,柳青生前曾做过记者编辑。而他这一方面的动人事迹,往往被读者和研究专家忽略。

从柳青的生平来看,他是1934年从榆林进入西安高中上学,第二年就加入了“一二·九”运动,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任《学生呼声》的主编。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到延安曾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也就是他记者生涯的开始。1951年4月,柳青又从陕北转到北京,从事起《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当时柳青刚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并担任起该报社的编委兼文艺副刊的主编。据当年和柳青一起搞副刊采编的萧枫回忆说:柳青从办副刊的第一天起,就反复对大家讲,办好一个文艺副刊是不容易的。要满腔热情,全力以赴,要有创造性,发好作品,使人爱看,对青年要有教育意义,还要发现培养人才。文学是老实人的事业,是“愚人”的事业,是要吃大苦、耐大劳的,太聪明的人就不要干。对一个文学编辑来说,这也是“愚人”的事业,要有“愚人”的精神,要甘当无名英雄……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新闻事业在发展,我们今天再来重温柳青这段话时,从中感受到他的观点也从不落伍,同样有着启迪和引导人的作用力。他关切、爱护和帮助作家刘绍棠的事例就能说明这一点。当年,刘绍棠的一部短篇小说《红花》寄到编辑部时,是柳青最早看到的。他一口气就读完了,并一眼看出这篇稿子的许多优点,为它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感染。在刊发时,柳青亲自修改、定稿、加编者按语称道:“这篇稿子的作者是一个十六岁的青年团员,虽然是一篇习作,但写得相当动人。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从简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柳青对文学青年总是热情勉励和严格要求。后来,刘绍棠成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但柳青对他的关怀,他总是终生难忘。他去看望病中的柳青时,到了临别分手,柳青还拄着拐杖送他到楼下,并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作‘愚人’;要长期深入到生活中去,和群众在一起,不要随风倒……”

对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的老一辈作家,柳青是十分尊重的。他带头要求编辑们虚心求教,如我国当代文学界著名作家周立波、刘白羽、严文井、马加、雷加等,他经常亲笔写信,上门约稿,还邀请周立波担任起副刊的顾问,共同办好《中国青年报》。柳青的这一系列做法,也体现出了一名社会责任感很强的编辑的风格、开门办报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

柳青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仅有一年时间,但他那独特的办报思想,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人,才有了《中国青年报》辉煌的今天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1952年5月,他重回陕西,自愿前去长安县(今日长安区)皇甫村安家落户,担任县委副书记,参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为构思创作长篇巨著《创业史》搜集整理生活素材。我们说:记者是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而柳青在此方面就做得很出色。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在陕北米脂县农村工作期间,就采写了《米脂县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的调查报告,总结解放初期党在基层政权建设经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帮助社员饲养好耕畜,柳青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执笔撰写了一个《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发表于《延河》1963年2月号。这个《三字经》发表后,农民群众认为既通俗易懂,流畅顺口,更利于操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此事也在文学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应。有人觉得这样的东西,无论如何没有《创业史》伟大,系雕虫小技,作家柳青实在不该让这些东西耽误了他创作大型作品《创业史》的时间。但是柳青却回答说:“外面的火热的斗争生活,我能坐在房子里安心写作吗?”……后来著名文艺评论家胡采肯定地说:“柳青的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群众服务;另一方面,在为群众服务中,经过集体讨论,向群众进行了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为生活和创作库存积累了宝贵财富。”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真谛。

这里我还要特别一提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正是柳青接受审查期间,因病重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在病床上,面对着陕北老家来此探亲的家属和亲朋好友,谈起因连年干旱所造成的集体经济困难和人民群众生活艰苦状况,他听后于心不忍,坐立不安,鼓足勇气于1972年5月7日,重新撰写出了五六千字的文章——《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一文,为人民群众鼓与呼。早在1955年,他就曾向陕西省委提交过关于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的建议,体现出了一名人民作家的政策水平。到了1979年2月1日《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此文,可见此文的重要性和前瞻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重新写好此建议,让自己多年的设想有充分的科学根据,柳青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在酷暑的季节,在仅有的一间10平方米的简陋住房里,抱病艰难地思索和写着……人们今天再次阅读这份建议,不时会被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这位作家关心国家经济建设,心系人民群众疾苦的赤子之情和为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反对错误潮流的无畏精神所深深感动……他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共产党人高尚的为民爱民形象!

柳青离开我们已经38年了,但他一直从未能从广大读者的视野中消失,历史也是不会忘记的……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狄更斯曾说道:“我经常把我最早的成就,归于我在年纪很轻的时候所受到的严峻的新闻工作给我的有益训练。”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原因。柳青也是从记者走进作家队伍中的代表人物,既是作家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一面镜子!在这面明镜里,他让我懂得了要写优秀文章,先做高尚之人的道理,“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此,他又让我这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作家队列中的无名小卒,在缅怀和学习柳青的活动中,无疑也是用这珍贵的东西,以勉励自己不断进步!(作者韩星海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