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提起柳青,人们自然会想起他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及其他瑰丽璀璨的作品,但很少人知道,柳青生前曾做过记者编辑。而他这一方面的动人事迹,往往被读者和研究专家忽略。 从柳青的生平来看,他是1934年从榆林进入西安高中上学,第二年就加入了“一二·九”运动,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任《学生呼声》的主编。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到延安曾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也就是他记者生涯的开始。1951年4月,柳青又从陕北转到北京,从事起《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当时柳青刚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并担任起该报社的编委兼文艺副刊的主编。据当年和柳青一起搞副刊采编的萧枫回忆说:柳青从办副刊的第一天起,就反复对大家讲,办好一个文艺副刊是不容易的。要满腔热情,全力以赴,要有创造性,发好作品,使人爱看,对青年要有教育意义,还要发现培养人才。文学是老实人的事业,是“愚人”的事业,是要吃大苦、耐大劳的,太聪明的人就不要干。对一个文学编辑来说,这也是“愚人”的事业,要有“愚人”的精神,要甘当无名英雄……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新闻事业在发展,我们今天再来重温柳青这段话时,从中感受到他的观点也从不落伍,同样有着启迪和引导人的作用力。他关切、爱护和帮助作家刘绍棠的事例就能说明这一点。当年,刘绍棠的一部短篇小说《红花》寄到编辑部时,是柳青最早看到的。他一口气就读完了,并一眼看出这篇稿子的许多优点,为它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感染。在刊发时,柳青亲自修改、定稿、加编者按语称道:“这篇稿子的作者是一个十六岁的青年团员,虽然是一篇习作,但写得相当动人。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从简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柳青对文学青年总是热情勉励和严格要求。后来,刘绍棠成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但柳青对他的关怀,他总是终生难忘。他去看望病中的柳青时,到了临别分手,柳青还拄着拐杖送他到楼下,并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作‘愚人’;要长期深入到生活中去,和群众在一起,不要随风倒……” 对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的老一辈作家,柳青是十分尊重的。他带头要求编辑们虚心求教,如我国当代文学界著名作家周立波、刘白羽、严文井、马加、雷加等,他经常亲笔写信,上门约稿,还邀请周立波担任起副刊的顾问,共同办好《中国青年报》。柳青的这一系列做法,也体现出了一名社会责任感很强的编辑的风格、开门办报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 柳青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仅有一年时间,但他那独特的办报思想,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人,才有了《中国青年报》辉煌的今天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