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经济报道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2016-10-12 15:39:2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顾阳  
视频加载中...

视点:以多样化视点增强舆论引导力促进传播效果

以多样化视点增强舆论引导力促进传播效果视点强调经济报道的大局观,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做到不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多年来,经济日报社编委会一直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将宏观主题与中观分析、微观视角相结合,力图以多样化的视点,全面反映和推进经济发展。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要选题之一,从数年前出现的平板玻璃、电解铝、水泥等产能过剩问题,到今年有关部门铁腕推进的钢铁、煤炭去产能等话题,《经济日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报道的思路与方法。

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组合报道《石家庄破解水泥产能过剩难题调查》就是代表作品之一。2014年2月17日,石家庄市集中爆破拆除水泥企业。18日,爆破拆除的消息和照片刊发在《经济日报》一版;19日,《为啥拆》《如何稳》《怎么转》——石家庄破解水泥产能过剩难题调查(上)(中)(下)三个整版见报。以如此规模、如此效率报道一个事件性新闻,在报社历史上也属罕见。在其他媒体还处在消息传播阶段时,我们就从多视点入手进行了深度报道,形成了冲击力和影响力,显示出独特的报道风格和水平。这类从工作实践、基层一线得来的调查性结果,不论对宏观决策层,还是中观管理层、微观操作层,都有现实意义。

宏观看大势、中观看趋势、微观看走势,是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的一条重要准则。经济报道的多样化视点在实践中集中体现在报道选题的决策上。对每一个重大经济事件、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的报道,都应该站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思考,既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追求实效。当前,无论是对宏观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宣传,还是对中观层面价格、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的报道,以及微观到对某个企业或部门的“解剖”,都要力争通过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多视点切入、全方位呈现。(顾阳)

本文内容由经济日报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