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如何以深圳样本讲好“丝路”故事

2016-09-19 17:43:29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深圳卫视推出多档节目深入报道深圳对接落实国家战略,特别是深圳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情况。其中, 8集大型新闻纪录片《共赢海上丝路》广受好评,不仅被主管部门称赞为“一带一路”的宣传样本,网络视频点击量也超过百万。那么,该片是怎样以深圳样本讲好“丝路”故事的呢?

如何将深圳实践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

关键词 深商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新闻信息“富矿”,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如何将深圳实践与国家战略、全球视野紧密结合,是制作《共赢海上丝路》这部片子时所思考的问题。它不仅要针对国内观众,更要面向沿线各国家、各地区的传播对象,不仅要做到报道的务实、具体、生动,更应关注各地区的文化与国际话语表达,不仅要把握经典的报道规律,更应该创新报道理念与手段。

《共赢海上丝路》从深圳自身出发,将“深商”作为切入点,体现出片子独特定位和鲜明特征。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当代创新创业、开疆拓土的代名词,“深商”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新一代创新创业的代表群体。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深商”群体不仅代表着中国当代意识,也自然而然地担当起这一倡议的排头兵。因此,展现“深商”文化、“深商”精神与国家战略结合,体现深圳企业“走出去”如何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民众生活,如何与当地实现合作共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共赢海上丝路》演播室录制现场

例如在第六集“守望”中,节目通过深圳华大基因与老挝在杂交糯稻技术方面的交流,聚焦国内企业如何通过科技研发,提高传统产业、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中国科技究竟如何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生活水平。

从何处入手直面现实问题和国际质疑

关键词 八个主题视角丰富多样

“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涌现出许多需要探索和解答的问题,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选择哪些故事和细节,这显然是在前期策划和预采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共赢海上丝路》没有简单的沿线设题、线性结构,也非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式的观察,而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确保节目立意深远、思想深刻,采用主题整合、重点突破、多元结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展现这一命题。作品分为生机、关系、根基、视野、格调、守望、引领、对手等八个主题,分别从互联网、制造业、创新科技、人际关系、高端设计、生命经济、竞争与合作、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展开。每个主题都极具针对性,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该片关照到当代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竞合发展的现实,使得片子呈现出丰富而思辨的视角,而不是简单、绝对、标签式的宣扬,作品更具现实性。

   摄制组在肯尼亚蒙巴萨港采访

如何创新形式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关键词 嘉宾演讲 分享

讨论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如何寻求形态上的突破,如何在表现方式上创新,从而有力增强传播效果,这是电视人最近一直在探求的命题。作为传统的节目形态,《共赢海上丝路》也做了大胆追求与积极探索。

  摄制组在印尼雅加达使用无人机航拍北部货运码头

通过大屏幕演讲形式,把近几年流行的演讲、分享、现场讨论融入到了专题创作当中。八集节目每期邀请一位媒体人或企业家或创业者担纲主讲嘉宾,财经作家秦朔、旅日资深媒体人徐静波、设计师韩家英、科技达人王自如等业界精英都陆续登台,分享他们的专业观察与发现,并引导观者进入故事与问题的讨论中。他们不仅承担着现场讲述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全程参与海外企业的采访与调研,并形成独特的观察与思考。演讲嘉宾与每集主题相近的专业背景、独到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为节目带来了深度,这同样也是节目借助外力创新讲述方式的手段之一。

更多阅读

《共赢海上丝路》摄制团队奔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挖掘大量一手素材,描绘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商贸、文化、人情等互融互通的场景,阐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当代意义与世界价值。

节目从2016年7月2日开播后,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中国驻外有关使领馆、有关中央媒体主动联系栏目组希望提供纪录片素材,以利在更多平台上播出和展示。节目在网络的二度传播效应明显,网络视频点击量超过百万。

本文内容由深圳卫视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