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一家纸媒为何要连续直播58小时

2016-09-14 11:31:4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刘世昕  
视频加载中...

合作让跨越成为可能

就在我们出发前的几个小时,8月31日的深夜,中国青年报社与北京新媒体集团旗下的“北京时间”团队发布消息称,双方将创新报道方式,全程全景直播G20峰会盛况,将以视频现场直播为重点,形成文字、图片、图表、视频、H5等多种载体,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多种终端的立体传播态势。所有的视频直播在《中国青年报》网站、客户端,以及北京时间网站、客户端同步传播。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青年报》这家有着65年历史的传统媒体,与“北京时间”这个才闯入市场四五个月的新媒体平台的首度携手亮相。

我们自己总结说,两家的合作实现了几个跨越:跨越了媒体间不同的体制,跨越了媒体的不同属性,跨越了地域的限制,甚至跨越了“年龄”的差异。

早在2015年年初,《中国青年报》就设立了全媒体协调机制,很多新闻线索都要进行全媒体形态的生产。这个机制下的日常形态是,在文字稿件见报前,很可能就已经在网站、微信、微博以及客户端传播过了;或者是一个新闻线索,既要生产为见报稿,同时也要生产为H5、微信版,甚至是视频产品。

近年来,重大选题报道的“一鱼多吃”已经成为很多记者的常态,但这次还要加入直播的尝试,对很多记者而言都是全新的,更是巨大的挑战。

好在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的新生代记者中,有很多年轻的同事都已经在尝试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对报道形态进行丰富,另外,不少年轻同事在入职报社前,也有很丰富的全媒体传播的实习经历,在玩转新媒体时,他们已经是我的老师。

交代这些背景,是先做个说明——《中国青年报》此次敢于在年度最重要的报道上尝试以视频直播为特色的立体化全媒体传播是有一定基础的。毕竟,我们大部分的一线记者都有多层次全媒体传播的意识,也有一定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