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纽约时报》采用个性化推送 "看什么"由受众做主

2016-09-07 10:45:3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捕捉受众兴趣缺乏客观标准

问:作为一名编辑,我的前辈和我收到过许多针对推送的投诉。这些投诉分为两类:我想看的内容你没有推送,我不想看的内容你推送一大堆。我想这涉及很复杂的计算机算法,你们打算怎么面对这些投诉?

迈克尔:推送哪条新闻这样的决策是编辑团队在新闻平台上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的判断,无论是谁负责这个平台都有最终决定权,但每一个潜在的推送都是多个编辑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所作出的权衡。有时候我们会出错,有时候我们并不掌握所有信息因此必须暂停,有时候我们还会就某一条推送是否要发出展开痛苦的讨论。目前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衡量哪些新闻有价值、哪些是读者最感兴趣的信息,我们只能尽量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后台的数据作出大概的判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描述新闻事件,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用户?这些也都是我们每天在编辑室里思考的问题。

有的读者认为推送就应该属于突发新闻。比如此前的一天,《纽约时报》的用户就质疑为什么《纽约时报》没有推送土耳其自杀式袭击的报道。当我们确认了关键细节后,这个事件已经发生了几个小时,我们认为,当时进行推送新闻已经过时。此外,有的时候我们会放慢脚步,因为想要加入更多独家的新闻细节。

微妙平衡中大有学问

问:你们平均每天发出几条推送?

埃里克:头条新闻平均每天1—3条,这是最少的。

迈克尔:如果某天有许多重大新闻,发生了很多不同的事情,同时我们发出了很多推送,那么在某一点上是否继续发布推送,我们都会比较保守,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不想打扰别人,二是我们不希望以任何方式损害我们的信誉,这是一个十分微妙的平衡。如果在同一天里有一个持续多日的重大新闻,你也不能推送太多。

问:您认为在未来,新闻推送将会如何发展?

埃里克:我们将看到更多个性化的推送。现在我们给目标群体推送个性新闻只是前进了一点点,如果我们有更复杂的工具、更多的编辑来做这类事情,也许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仍在试图找到获得这些读者反馈意见的最佳方式。我们另外一个探索的目标是把这种方式做成更像是双向沟通的渠道,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推送将不止是推送通知,而将使其变成更多的与我们的受众互动的内容。

(记者 袁舒婕 编译 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原标题:“看什么”由受众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