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一条热门微信引发的思考:正面宣传怎样才能打动人?

2016-07-20 17:15:4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近日,“厦门广电”官方微信推送的《孙红雷在厦门遭遇了这些事……厦门人又妥妥地被点赞了!》在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了40万,有近7000人点赞。为什么这条微信会引发极大关注呢?主创人员认为,“凡人在基层,小事生活中”,正是这些“凡人小事”最能打动人。

   一条微信持续发酵

这条微信的内容来源于东方卫视《极限挑战》的一档节目,明星孙红雷等人乔装改扮成老年人,在厦门街头向市民问路、讨要空水瓶、借手机打电话、假装摔倒,秘拍镜头记录下了一组温馨的画面:厦门市民热心给“老人”引路、送矿泉水、帮忙打电话寻找家人、给一块钱坐公交车、毫不犹豫扶起摔倒的“老人”。在厦门这座城市里,孙红雷和剧组收获了满满的爱心。

网友评论道:“连续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真不是盖的”,“厦门的文明程度确实高,这就是我偏爱这座城市的原因”,“这是一座暖心的海边城市”。随后,《厦视新闻》《两岸新新闻》《厦广新闻》《厦广早新闻》等栏目也采访了那些在节目中展现厦门人爱心的路人和店家,让厦门人的“凡人善举”“文明之风”持续发酵。

一条源于异地媒体的消息,不是八卦新闻,不是突发事件,也不是负面消息,经过“厦门广电”官微的精心编发,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其中固然有孙红雷的“明星”效应,但真正打动人的,是那些厦门普通市民充满爱心的小小善举:一瓶水、一元钱、一次搀扶、一声回应、一个电话,这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触手可得、力所能及,点点滴滴却汇聚成城市“大爱”,展现了厦门的“文明之风”,带给社会和公众的,是满满的、富含正能量的“获得感”。它让受众认识到,我们的每一个小小善举,都能为这座城市的文明、美丽添砖加瓦,进而产生对“美丽厦门”的共鸣。

凡人小事可感可触

我们常常说正面报道难做,难就难在正面报道普遍具有的严肃性和宣传性,使得我们在报道时不容易把握。“说教”痕迹太明显难以让受众产生共鸣,事例过于“高大上”往往让受众“敬而远之”。但“凡人小事”可感可触,拉近了宣传主题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有获得感,易产生共鸣,有效提升正面宣传的效果。这样的报道,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的那样: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目的效果。

今年初,“霸王级”寒潮来袭,厦门迎来“近十年一月份最强冷空气”,然而厦视的一组报道,却让人感受到了“寒冬里的温情”。这组报道的主角,多数是普通人,他们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保障这座城市的和谐有序:凌晨4点,室外气温只有1度左右,环卫工人仍然早起清扫路面,忙得“出了汗,衣服都湿了”;大清早,交警在海沧大桥上指挥交通,巡查路面是否有结冰或霜冻现象,让过往车辆安全、畅通、有序;高楼外墙清洁工在寒风中清理玻璃上的污垢,户外一忙就是三四个小时;集装箱交接员在码头查验货柜,保证船舶正常装卸货,一个小时下来,尽管身穿厚厚的棉服,耳朵还是冻得通红,手也变得有些麻木。都是普通人,都是分内事,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厦门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他们的坚守,也让我们获得了满满的正能量。这组报道得到了新闻评议员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认可。

《厦视新闻》今年5月推出的专栏“两学一做我为什么入党”关注的也是“凡人小事”。一位位普通的共产党员讲述自己当年入党的故事,入党之后他们又是如何坚守“初心”的。开篇之作采访的是湖里区祥店社区非公第二联合党支部书记代凡凯,他是一家小面馆的小“老板”,除了待客诚恳和气之外,他对食材严格把关,面要自己亲手揉的,蔬菜、肉类要确保新鲜,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以代凡凯为代表的非公党员在祥店社区商户中带了好头,祥店商业街也被评为“诚信文明示范街”。同样,发生在陈加兴、蓝永生、苏颖、吴秀丹等普通党员身上的故事,朴实生动,一点也不“说教”,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观看兴趣。

凡人在基层,小事生活中。要善于用“凡人小事”打动受众,记者还是要深入践行“走转改”,俯下身、沉下心,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普通群众,挖掘有温情、有细节、有故事的报道,不断提升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文内容由厦门广电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