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出版人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

2016-06-07 11:51:1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核心观点:出版人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我想至少应包括:敬畏文字的精神、继承和创新的精神以及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陈鹏鸣

过去的编辑常自谦为编书匠。随着工匠精神的流行,做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编书匠其实很不简单。

历史上有不少知名编辑,他们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战国末年吕不韦主持编纂完成《吕氏春秋》后,以一字千金的高价悬赏纠错;西汉刘向等人在编辑古籍时,创造出“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的古籍校雠方法;明朝毛晋延请知名学者,在汲古阁精心校刊古籍,毛刻本行销全国。近现代以来,许多出版人以工匠精神推陈出新,“点校本二十四史”、《辞源》、《辞海》、《大百科全书》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相继出版。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的图书出版市场有“高原”、缺“高峰”,原因固然很多,而工匠精神的缺失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出版人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我想至少应包括以下3点:

一要有敬畏文字的精神。出版是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古人一向敬畏文字,传说仓颉造字鬼夜泣。即便到了今天,许多偏远地区,还保留有敬惜字纸的习俗。出版人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坚守出版的质量门槛,努力挑出书稿中的所有差错,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斟酌再三,绝不放过任何差错,力争出版之后不留下任何遗憾。在《毛泽东选集》的出版过程中,“校对王”白以坦以及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校对们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四卷本《毛泽东选集》至今未发现一个差错,真正做到了“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与此相反的是,个别出版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编校质量,编辑素质不高,甚至不设专职校对人员,将书稿的编校工作完全交给“黑马”等软件来处理,以至于“无错不成书”这样的咄咄怪事屡见不鲜,出版物质量严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