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物 > 正文

试论《观察》时期储安平的编辑思想

2016-05-27 10:09:54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林立华  
视频加载中...

摘要:储安平的一生和报刊有着紧密的联系,曾先后主编过《文学时代》《中国晨报》《力报》《客观》等刊物,尤其是他于1946年创办、主编的《观察》周刊,因为文风犀利、观点独到,在当时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进步民主运动的一面重要旗帜,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储安平的编辑思想。本文从提倡言论自由,办刊目的是舆论监督,客观、公正、理性的编辑精神、独立自主的办刊精神等四个方面就《观察》周刊时期储安平的编辑思想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观察》;储安平;编辑思想

储安平(1909~1966),江苏宜兴人,我国著名新闻人,于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主编《观察》周刊。《观察》周刊是国民党政府时期知识分子发表言论的重要阵地,聚集了胡适、冯友兰、傅斯年、季羡林、钱钟书等许多在思想界、知识界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以犀利的笔触,敏锐的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评论,希望以言论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年刊行量最高达10.5万份,在当时拥有较大影响。本文以新闻学的视角考察了储安平《观察》时期的编辑思想,以期为当下报刊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提倡言论自由

1936年,储安平留学英国,就读于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师从英国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费边社员拉斯基教授,深受拉斯基的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自由思想的熏陶。回国后,储安平曾先后担任多家报纸的撰稿人和编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采取禁止言论自由、迫害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等手段,钳制舆论。作为一名杰出的新闻人,储安平敏锐地意识到当时的中国言路狭窄,亟需一个可以使大部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发表言论的平台,因此,在《观察》周刊创刊时,他就把维护言论自由作为刊物宗旨之一。在储安平看来,自由是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人人生而就有的权利,而言论自由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权利。因此,他明确提出如要进行民主变革,首先要保证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其次要保证一般人民的言论自由。

储安平的自由思想还体现出了一种文化上的宽容精神。在《观察》周刊的发刊词中,他就明确提出,作为一名新闻人,在尊重自己的思想、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言论自由,只要无背于公平、独立、客观的基本原则,我们将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可以说,《观察》周刊深深地体现了储安平的这种宽容精神。在《观察》周刊发行半年以后进行总结时,他还郑重表示,容许每个人陈述各自的思想是言论自由的主要体现,在当时国民政府进行舆论钳制的黑暗时期,这种宽容的精神尤为可贵。

储安平还希望有更多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投入到作者队伍中来,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实现社会进步。在一篇政论中,他明确说,为了实现国内民主,应当采取各种办法鼓励中产阶级,尤其是教授、作家等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言论,以建立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在当时国民政府钳制舆论的黑暗时期,确实令人振聋发聩。

二、办刊目的是舆论监督

作为一名新闻人,储安平认为报刊在促进国家进步、进行舆论引导、构建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是这种对报刊社会功能的深切认知,促使储安平创办《观察》周刊,以期以言论政,促进社会进步。

在储安平看来,如要实现国家民主,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态,也要有健全的社会舆论,编辑刊发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进行评述的文章,是实现报刊进行舆论监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报刊社会功能的应有之义。《观察》周刊刊行时期,正值抗战胜利,国内外各界爱国人士强烈呼吁和平,反对内战的时期,这一时代背景不仅为《观察》周刊的发行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储安平实践其政治思想提供了广阔平台。在整个《观察》时期,储安平撰写了《失败的统治》《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中国的政局》《大局浮动,学潮如火》等政论文章和报告书,除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强烈批评,还有对学生爱国运动的支持和对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他对以言论政精神的坚守和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储安平虽然关心政治,但只是希望以独立、客观的立场阐述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批评和建议,而不是参与具体的政治活动,因此,在《观察》周刊的发刊词中,他就明确宣布,《观察》周刊是一个个人发表言论以促进国家进步的刊物,而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