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VR+新闻”浪潮已经到来 行业发展尚处在爆发前夜

2016-05-12 14:59:4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尹琨  
视频加载中...

自今年全国两会以来,“VR+新闻”这把火越烧越旺。4月26日,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之际,网易原创团队推出VR故事《不要惊慌,没有辐射》。5月3日,封面传媒联合暴风魔镜集团打造VR资讯平台,并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打造“VR新闻实验室”。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VR新闻起步更早,《纽约时报》去年10月便推出VR新闻移动客户端“NYT VR”,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美联社等传统媒体机构也已经开始利用VR技术进行新闻报道。

不可否认的是,“VR+新闻”的浪潮已经到来。它带来了新闻叙事方式的改变,人们获取新闻方式的变革。不过,由于VR行业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除了VR本身技术和体验存在的问题之外,VR新闻需要突破的瓶颈还有许多。

并非所有场景都适合VR

“VR在新闻中较为有价值的应用是发布会、会议、突发事件现场的报道。它会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VR新闻多是记者携带VR设备拍摄,未来的VR新闻应该是机器人、无人机携带VR设备“无死角”全景拍摄,带给用户真正的“第一视角”体验。

“VR新闻更适用于现场画面感强、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报道,比如体育赛事、演唱会,甚至灾难性事件的报道,都可以采用VR技术,还原新闻现场。”封面传媒相关负责人的观点与沈阳相同。

还有一些发生在普通用户难以进入地方的场景,也较为适用VR,前文中提到的网易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现场的回访便是一个典型案例。“NYT VR”一段深入海底记录海豚、鲸鱼声音的VR视频也颇受用户欢迎。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同样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有必要使用VR进行报道。“那些体验感、现场感强,关注度高的重要新闻事件,特别是现场难以再复制的新闻事件更适合VR。”

与之相对的是,一些较为抽象的财经报道、普通的实事动态等新闻,受众更为在意的是弄清楚事件本身,对沉浸感没有过高要求,再使用VR反而会增加新闻单位的成本花销。

具体应用时难点重重

VR运用在新闻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很多。赵子忠认为,在内容方面,用户使用VR设备可以玩游戏、看视频,如何“拉”住用户,让他在有限的体验时间内看新闻,是新闻单位需要考虑的与竞争对手的“PK”问题。在成本方面,VR的大规模应用、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均存在成本的考虑。VR新闻的商业模式如何确立,需要新闻单位从经营的角度考虑成本收益的合理性。

沈阳认为,目前的VR新闻拍摄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模式与标准,这需要新闻单位在拍摄中,在与用户的交互中,不断进行体验和调整,探索出标准化的内容创作模式与拍摄制作手法。

封面传媒目前已经成立小组,尝试VR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该负责人谈到的问题更为具体。“VR新闻对前期策划能力要求很高。拍摄前要有一套完整的构思,包括新闻的主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用机器乱拍一通肯定不行。”她说,“除内容策划外,VR新闻对后期包括剪辑、制作在内的技术操作能力也有要求。由于目前专业VR人才的缺乏,VR新闻的制作压力确实很大。”

VR新闻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沈阳建议,新闻单位现在开始要尝试应用VR,并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出队伍,随着VR设备计算能力、传感能力的加速迭代,大量资金涌入市场,会进一步加速VR设备的迭代速度。待硬件爆发后,新闻单位才能快速在内容制作上占据一席之地,初期不用大量投入,可以成立一个“试错”小组,从概念到作品上对VR新闻展开探索。新闻单位可以借外力,如尝试与资本结合,关注新技术“从0到1”的变化。

媒体的优势永远是内容。封面传媒相关负责人建议新闻单位不要“单枪匹马”做VR,而是可以联合互联网企业、学术机构等共同推动VR新闻的发展。互联网公司有硬件,学术机构可以通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探索规律的制定,三方联合会让VR新闻以更适合大众接受的方式迅速普及。

“虽然VR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新闻单位不能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赵子忠同样鼓励新闻单位尝试使用VR。虽然VR新闻发展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但它会是未来新闻的一个发展趋势。在这种潮流下,传统媒体做不出来,新媒体也会做出来,不管谁失败了,总会有成功的。高校方面也会加强相关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共同推动VR新闻的发展。(作者:尹琨)原标题:尚处在爆发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