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研究 > 正文

新闻报道要突出人性的光辉

2016-05-09 16:42:31  来源: 《福建新闻界》  作者: 曾志刚  
视频加载中...

新闻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所有的新闻都跟人有关系,写新闻的是人,新闻所讲之事要么是人做的,要么是为人服务的,新闻更是给人看的。如此,新闻工作者又怎能不关注“人”这个因素,怎能忽视受众的所思所盼而自说自话,怎能神情冷漠冷眼旁观而不感同身受呢?

遗憾的是,在生活节奏快速、通信发达的当下,不少新闻稿件要么刻板生硬、冷冷冰冰,让人感觉味同嚼蜡;要么脱离实际、刻意夸大,让人反感憎恶;更有甚者,片面追求眼球效应、无视弱势群体尊严、侵犯他人隐私,让人痛心不已。此类问题主要是新闻工作者人文情怀的淡化乃至缺失造成的。

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心存敬畏,把以人为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突出人性、人情,增进报道的温度;就是要在新闻采、写、编的全过程,把人奉为主体,关注人的需求,展现人的风采,影响人的思想,引导大众向更完善的方向靠拢,进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人”主要包括报道主体、受众,以及作者本身。

要确立平民视角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但是,新近发生的并非就是新闻,或者并不是群众关注的新闻。有时,我们自以为“高大上”的新闻,群众却不买账;我们不屑一顾的“小道消息”,群众偏偏津津乐道。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确立平民化的视角,紧紧扭住群众的关注这一“牛鼻子”不放,将其作为采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时时问自己:群众关注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关注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方能写出贴近实际、对群众胃口的好新闻。

有一年冬天,笔者到三个农业种植基地参观拍照。回来后,忽然感觉不对劲:忙了大半天,怎么没有新闻可写?经过思考,写了《冬闲变冬忙,冬种掀热潮》的通讯报道,从描绘各基地当天工作景象和农业部门相关介绍,介绍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反响不错。但是,为什么一开始会觉得没有新闻呢?原因就是缺乏平民视角,没从受众想了解农民冬天在忙啥这一角度来思考,只是记着“新闻”,以为新闻就是“重大事件”。其实,只要善于观察,新闻无处不在。

尤其是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更要放下身段,找到契合点,善于用浅白的语言讲述百姓的故事,善于用小视角写大事件,从一点一滴折射社会发展变迁。比如通讯《拥抱大山的女人》,从一个农村妇女对农场建设情有独钟,展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可是,领导却将题目改成《打造现代农业体系》。这一改,阅读量估计一落千丈了,因为你只想着宣传,却不想受众想看什么。距离远了,受众不接受了,那你怎么对他进行宣传?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大事件都是由小事情累积演变而成,都能在最基础最基层的地方找到它的印迹。自然也能从平民的视角,从小的角度反映宏大的主题。比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传,这看起来乏味得很,实际上它非常生动。比如《欢乐舞者杨丽卿》、《爆料大王陈鑫》、《志愿达人“龙哥”》等一批人物特写,从平民的视角,讲述身边的故事,有可读性,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了核心价值观。

可见,关注受众,给受众应有的人文关怀,自觉将新闻题材放在人性的范畴里进行报道,就能创作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