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物 > 正文

深厚的历史情怀 执著的精神追求

2016-05-09 16:38:04  来源: 《福建新闻界》  作者: 陈逸清  
视频加载中...

原题:深厚的历史情怀 执著的精神追求——读《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有感

由王仲莘同志编著的《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书近日正式出版。这是一本承载着对省委机关报创办初期老一辈报人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诉求,具有历史含量、思想品质和文化向度的厚重之作。笔者有幸先期得到样书,在拜读中深受感动、教育和启迪。

(一)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集体、一个政党更要有一种体现自身特质的精神形态。精神生活是人在意识层面上为自身存在注入价值感、归属感的生命活动,它容含和负载着人对生活意义的情感体验、理性自觉、价值认同与精神归属。

《福建日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初期,第一代报人在党的领导下,迎着福建解放的隆隆炮声,从无到有艰辛创办,白手起家拓荒进取,在以忠诚与热血打造党的舆论阵地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老《福建日报》精神”,正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省委机关报的生动体现,是党报奋斗历程的精神印记,是值得追寻和弘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纪念《福建日报》创刊65周年,曾在报社工作21年的老报人、老领导王仲莘以亲身经历和深厚积淀,于2014年8月编撰出版了他的系列著作《我的档案第四集——〈福建日报〉纪事》。这本书中的第一辑“往事回忆”刊发了对《福建日报》开拓者何若人、孙泽夫等已故老领导的回忆文章。作者在文中将前辈们培育起来的优良传统概括为“老《福建日报》精神”,并以《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为题写了全书序言,引起了热烈反响。

继《我的档案第四集——〈福建日报〉纪事》面世之后,王仲莘同志又吁请新闻界(主要是《福建日报》)老同志一起回忆省委机关报优良传统作风,开展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征文活动,许多老同志积极参与,提供了大量史实,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2015年底,《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编辑出版的。

这本文集主题鲜明,在结构上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什么是“老《福建日报》精神”、“老《福建日报》精神”源头的故事、“老《福建日报》精神”大家谈以及友情评论四辑。全书谋篇布局颇具匠心,四辑之间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情理交融,充满了正能量。

第一辑,通过对《福建日报》创办者和代表人物杨西光、何若人、孙泽夫、刘岳峰等人的生平回忆和简历介绍,以感人故事、历史细节和情感呈现,见人、见物、见精神,具体形象地诠释了“老《福建日报》精神”的丰富内涵。人们正是从这一个个具有坚定信仰、崇高品格、家国情怀的老一辈报人身上,感悟到精神依归的魅力所在。

第二辑,从史实出发,探寻了《福建日报》与《胶东日报》(前身为《大众报》)在继承发扬老解放区优良传统作风方面的渊源关系,从纵向挖掘深化了党报精神形成的历史厚重感。

第三辑,是“老《福建日报》精神”大家谈征文活动部分成果的展示。这次“大家谈活动”,可以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报社工作过的离退休老同志自觉参与寻找党报优良传统作风的一次精神之旅。他们以亲见、亲闻、亲历中的感同身受,回眸历史、见证传统、体悟精神,大大丰富了“老《福建日报》精神”的内涵。

第四辑的友情评论,是对历史与精神的回响。反映各界人士对“老《福建日报》精神”的景仰,对追寻活动的认同与感佩。

(二)

《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是对以党报优良传统作风为主体的精神资源、文化根脉进行追寻、挖掘和弘扬的生动记录,它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老《福建日报》精神”所具有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如同其他领域产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丰富和发展,是凝聚当代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传统不能丢,精神资源不能弃。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们经常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以精神纽带连接历史与现实,在回望传统中感悟崇高,在追寻精神中激发斗志。寻找和弘扬“老《福建日报》精神”,也顺应了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时代要求。“老《福建日报》精神”所体现的优良传统作风与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的要求,与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说,“老《福建日报》精神”本身就是一份崇善向上、扶正祛邪的生动教材。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改革创新的力量、心系群众的力量、无私奉献的力量,从而有利于筑牢文化之“根”,补足精神之“钙”,为全面从严治党丰富精神滋养。

其次,从聚焦党报创始人精神层面入手探究媒体发展脉络是新闻史研究路径上的一种创新。迄今通行的新闻史一般都以历史分期标准为研究范式进行学术探讨,应该说这是一种学界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但这种研究架构也存在着难以显示新闻史个性特点的问题。《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在探讨省委机关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发展轨迹的时候,不圈限于时期的分野,不作综合性铺陈叙事,而把着眼点聚焦在媒体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与事件,特别是蕴含其中的道德素养和精神特质上。也就是说,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把对新闻人精神素质的研究,作为新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相关史料为基础,从具体到抽象、从载体到精神,厘清党报历史发展的逻辑走向和精神动因。这种从史实论据和历史细节出发,把研究的触角直抵历史人物的精神层面,进而分析精神形态、揭示精神特质的探讨途径,契合了报纸作为精神产品与报人精神素质紧密相关的特性。我以为,《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不仅在新闻史研究的课题上是一种创新,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一种创新。收入本书的几十篇回忆录,是以征文形式发动众多老同志共同参与撰写的。这些集体记忆,呈现了《福建日报》初创时期一段气势磅礴的创业史,展示了那个年代产生的创业者群像,提供了诸多感人至深的人与事、片断与细节,把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史的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正如编著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是“运用群众路线方法探讨新闻学术问题的一次尝试。”

第三,本书的重要文稿在对精神层面时政题材的文字表述上也有值得关注的亮点。历来精神领域题材在表达上难度较高,如何才能表达好“老《福建日报》精神”呢?编著者首选的方式是重温历史,到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用原生态的史实去诠释党报开拓者的精神风骨和心灵境界。于是,作为“老《福建日报》精神”基本内涵的“六句话、四十八个字”,因为有了亲历者提供的许多活生生的史实支撑而变呆板抽象为鲜活灵动了;对第一代报人开创业绩的描述,也从以往写工作为主转为写人为主,着力挖掘主人公在思想、作风、人品方面的内在气质,凸显具有个人魅力、个性特色等感人细节,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就丰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就大了;不少文章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精神元素”“精神亮点”,例如写坚持党性时,不是仅仅作为政治纪律看待,而且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观察认知的角度一变,文章就活了,“精神”也显现出来了。此外,在文体的运用方面也作了选择,如《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文作者采用的是散文体裁,而不采取通常的议论文形式,这样处理既让读者在读懂文章命题的同时,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又让字里行间所体现的精神诉求更具贴近性和感召力。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留存精神记忆与创造物质财富同样重要。如果说“老《福建日报》精神”着实让人心生感动与敬佩之情,那么在寻找和弘扬这种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执著精神和不懈追求同样令人感怀和钦佩!进入米寿之年的本书编著者王仲莘,怀着铭记历史、缅怀前辈、弘扬传统、服务当下的道德情怀和担当精神,以超越常人的顽强毅力和学识功底,潜心撰写回忆文章,率先挖掘“老《福建日报》精神”,勉力吁请老同志参与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征文活动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省内外诸多业界老同志以共识汇聚力量,满腔热情参与精神财富的发掘与弘扬,在短短数月间便提供来稿四五十篇,来信三十多封。这些文稿资料,以亲身经历见证历史,以肺腑之言诉求精神,从不同角度印证党报优良传统,集思广益补充完善老《福建日报》精神内涵。如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以《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冠名的长达40万余言的精神成果,正是对这些年事已高仍矢志不渝地为留存精神记忆而奉献的老前辈、老同志的最好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