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物 > 正文

深厚的历史情怀 执著的精神追求

2016-05-09 16:38:04  来源: 《福建新闻界》  作者: 陈逸清  
视频加载中...

第二辑,从史实出发,探寻了《福建日报》与《胶东日报》(前身为《大众报》)在继承发扬老解放区优良传统作风方面的渊源关系,从纵向挖掘深化了党报精神形成的历史厚重感。

第三辑,是“老《福建日报》精神”大家谈征文活动部分成果的展示。这次“大家谈活动”,可以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报社工作过的离退休老同志自觉参与寻找党报优良传统作风的一次精神之旅。他们以亲见、亲闻、亲历中的感同身受,回眸历史、见证传统、体悟精神,大大丰富了“老《福建日报》精神”的内涵。

第四辑的友情评论,是对历史与精神的回响。反映各界人士对“老《福建日报》精神”的景仰,对追寻活动的认同与感佩。

(二)

《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是对以党报优良传统作风为主体的精神资源、文化根脉进行追寻、挖掘和弘扬的生动记录,它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老《福建日报》精神”所具有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如同其他领域产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丰富和发展,是凝聚当代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传统不能丢,精神资源不能弃。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们经常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以精神纽带连接历史与现实,在回望传统中感悟崇高,在追寻精神中激发斗志。寻找和弘扬“老《福建日报》精神”,也顺应了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时代要求。“老《福建日报》精神”所体现的优良传统作风与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的要求,与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说,“老《福建日报》精神”本身就是一份崇善向上、扶正祛邪的生动教材。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改革创新的力量、心系群众的力量、无私奉献的力量,从而有利于筑牢文化之“根”,补足精神之“钙”,为全面从严治党丰富精神滋养。

其次,从聚焦党报创始人精神层面入手探究媒体发展脉络是新闻史研究路径上的一种创新。迄今通行的新闻史一般都以历史分期标准为研究范式进行学术探讨,应该说这是一种学界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但这种研究架构也存在着难以显示新闻史个性特点的问题。《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在探讨省委机关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发展轨迹的时候,不圈限于时期的分野,不作综合性铺陈叙事,而把着眼点聚焦在媒体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与事件,特别是蕴含其中的道德素养和精神特质上。也就是说,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把对新闻人精神素质的研究,作为新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相关史料为基础,从具体到抽象、从载体到精神,厘清党报历史发展的逻辑走向和精神动因。这种从史实论据和历史细节出发,把研究的触角直抵历史人物的精神层面,进而分析精神形态、揭示精神特质的探讨途径,契合了报纸作为精神产品与报人精神素质紧密相关的特性。我以为,《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不仅在新闻史研究的课题上是一种创新,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一种创新。收入本书的几十篇回忆录,是以征文形式发动众多老同志共同参与撰写的。这些集体记忆,呈现了《福建日报》初创时期一段气势磅礴的创业史,展示了那个年代产生的创业者群像,提供了诸多感人至深的人与事、片断与细节,把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史的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正如编著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是“运用群众路线方法探讨新闻学术问题的一次尝试。”

第三,本书的重要文稿在对精神层面时政题材的文字表述上也有值得关注的亮点。历来精神领域题材在表达上难度较高,如何才能表达好“老《福建日报》精神”呢?编著者首选的方式是重温历史,到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用原生态的史实去诠释党报开拓者的精神风骨和心灵境界。于是,作为“老《福建日报》精神”基本内涵的“六句话、四十八个字”,因为有了亲历者提供的许多活生生的史实支撑而变呆板抽象为鲜活灵动了;对第一代报人开创业绩的描述,也从以往写工作为主转为写人为主,着力挖掘主人公在思想、作风、人品方面的内在气质,凸显具有个人魅力、个性特色等感人细节,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就丰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就大了;不少文章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精神元素”“精神亮点”,例如写坚持党性时,不是仅仅作为政治纪律看待,而且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观察认知的角度一变,文章就活了,“精神”也显现出来了。此外,在文体的运用方面也作了选择,如《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文作者采用的是散文体裁,而不采取通常的议论文形式,这样处理既让读者在读懂文章命题的同时,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又让字里行间所体现的精神诉求更具贴近性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