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党的新闻工作 由“宣传”到“舆论”意味着什么?

2016-05-03 16:45:1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对舆论认识达到新高度

这反映了我们党对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舆论?按照通常的解释,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和意见。从“宣传”到“舆论”的变化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不断变动的过程。宣传的主体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而舆论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是民间自发地对各种公共事务所表达的意见和看法。宣传主要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来实现,而舆论则是由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事项自由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来汇聚。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到上下通达、左右互动的交互传播、圈层传播,信息的流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具体措施上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听从民意、顺应民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改成“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体现了我们党对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但舆论绝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意,舆论也分好坏,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互联网上众声喧哗,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就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舆论,从而分清好坏,激浊扬清。

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概念,即舆情。舆情并不等同于舆论,它指的是潜在的或者显性的舆论的情势。舆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而舆情既包括了公开的公众意见,也包括了尚未公开的潜在的公众意见,通常可分为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和衰退期。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经过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才有可能唤起人们对某一个社会问题的集中关注,进而形成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其潜在的情势不太容易把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公众不再是单纯的受众,同时也成为了信息和观点的表达者和传播者,只要他在网上有所动作,都会被存储和记忆。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寻找蛛丝马迹的舆论情势,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就变得有迹可循了。舆情研究正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而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领域。

对宣传提出新要求

这给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此社会思想多元多变、舆论生态深刻变化之际,舆情研究是回应社会关切、疏导社会情绪、实施舆论引导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宗旨就在于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为社会凝聚共识、为改革汇聚合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时代变化了,现实挑战不同了,党的新闻工作也就必须由重视新闻宣传转向重视新闻舆论,由说服转向引导。

在4月19日举行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总书记再一次明确地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发出了“上网令”。

任何社会风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都是有先兆和预警的。因此,很多社会危机事件可以通过舆情监测或大数据挖掘来预测,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引导舆论,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当然,强调要重视新闻舆论,并不是说要放弃新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持续不断地宣传,使之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遵循。宣传理论和引导舆论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舆论的背后总是体现一定思想理论的倾向。舆论跟着理论走,理论靠着舆论推,这也是规律。提高党的舆论引导能力,重要的是要树立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思想方法,防止简单化、片面性,要把理论工作和舆论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与舆论上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水平。(唐绪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