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记者大讲堂 一场“中央厨房”的内容产业供给侧改革

2016-03-30 14:41:2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近日,中国记协将“记者大讲堂”搬进了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大厨”们既为媒体同行奉上理论结合实践的生动讲解,又带领大家参观了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这次活动赢得了编辑记者的“点赞”,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于媒体融合这一时代命题的“热”思考。

  为什么要媒体融合?

新华社记者: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推动这一大势的关键因素就是技术,新技术日新月异,形成合力深刻改变了我们所处的时代。

如今,因为多重因素,传统媒体积攒的病痛集中爆发了,短时间内,我们就见证了“预言的自我实现”,发行、广告断崖式下滑,采编人才纷纷流失,原来环绕在媒体头上的光环已然消失。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用户的品味和期待已经远远地跑在了我们前面,他们渴望我们做出改变,迎头赶上。我们要坚定地选择做一个不折不扣的“改革派”,尽己绵薄之力,把媒体融合推向深入。

经济日报社记者陈发宝:融合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内容与技术的融合。而如何融合?各家媒体比拼的都是创新和创意。纵观当前各类媒体在融合发展中的探索,其根本都是对现有内容、技术和流程的创造性组合开发,以生产出不同以往的新闻信息产品,特别是用户接收信息时的全新的使用体验。

从用户角度看,在获取信息极度便捷的当下,大家对信息传播的口味也越来越高。简单的信息告知显然已不再能够吸引到大多数人,而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得到实用的服务、良好的体验,将成为用户对媒体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用户需求的推动,新闻报道正在步入“创意产业”的行列。可以预见,新闻报道必然会迎来一段因创新创意推动的繁荣时期。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中央厨房”打破人民日报整个媒体集团内部的藩篱,用最小劳动量获得最多的劳动成果,并且还可能开放给媒体伙伴,在更大的媒体领域进行融合。其中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稿件优先新媒体客户端:目前网友已从PC端转向移动端及第三方平台,所以供稿上的倾斜体现了对大势的把握,能及时抓住从PC端流失的网友。

二是利用重大事件做推广:借助中国两会这一全球关注事件,适时推出“中央厨房”,且通过最高领导人的实际使用和系列报道,造成权威效应,很好地强化与推广了“中央厨房”概念及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品牌。

三是互联网思维打造媒体融合:传统媒体需要创新内容生产机制与新闻采编流程,才能生产出具备多媒体形态的融合新闻。工作人员在传统媒体中锻炼出来的技能并不是糟粕,不需舍弃,需要的是将这些技能和新的工作流程、新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合发展能成功吗?

解放军报社记者孙学宝: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中央厨房”到底效果如何?运作是否顺畅?受众接受不接受?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央厨房”传播的内容和创造的经验已经大有可观,渐成气候,若假以时日,再加历练,定会日臻完善。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模式,是为媒体融合发展在趟一条新路,算是中央级媒体里“第一个吃螃蟹的”,尤为难得的是,虽然是摸索前行,但效果不错,领导表扬,受众买账。这为正在探寻如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各路诸侯”大长了信心!

光明日报社记者徐丹鹿: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整体架构设想很宏伟,令人振奋。其工作流程、方式、布局,符合新闻生产规律,架构了一种新式的新闻、内容生产模式,可能有效地整合内容生产资源,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其“众筹”“外挂”的内容集合方式,思路新颖,为内容整合方式创新提供新的可能。但人民日报的模式其他内容平台难以复制,还有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央电视台记者马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日益成为产能过剩行业,新老媒体均如此,一方面是大量低端新闻产品无效供给,另一方面是用户对高品质的内容供给极度饥渴,中国媒体行业急需一场供给侧革命。

优质内容的生产永远是媒体生命线,从业者的新闻创意永远是核心竞争力。“中央厨房”通过实现“策、采、编、发”的全链革命性再造,打造开放、共享、合作的扁平化运营平台和技术支撑体系,将融媒体编辑链沉淀于现场,充分挖掘新闻创意、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

“中央厨房”为全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尤其是提振了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信心,我们专业和敏锐的新闻创意如果插上新技术的翅膀,不仅可以匹敌商业媒体,也可以和世界媒体同行抗衡,为“中国梦”的实现夺取话语权。

融合发展的路径在哪?

中央电视台记者鹿宇明:“中央厨房”给人民日报带来的不仅是新媒体技术的变革,而且是工作流程的变化、从业者角色的变化、组织架构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变化等,就是“从内部推倒围墙”,倒逼传统媒体的变革。

“中央厨房”不仅服务于人民日报内部各平台的生产和分发,而且为各类型合作者提供了嵌入的接口。这一设计理念能够有效利用优质垂直内容提供者的认知盈余,也可以很好地引入众筹、众包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日报强大的平台影响力。

传统媒体应该组建专属的技术团队,以牢牢把握融合发展的主动权。目前很多媒体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这种方式无法让我们拥有对技术的真正了解,无法进行前瞻性的产品研发,无法保证核心信息的安全。人民日报组建自己的技术公司来推进“中央厨房”的搭建,从长远看,将为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值得借鉴。

中国青年报社记者郑燕峰:人民日报独特地位带来的许多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模仿的,但是人民日报探索的理念和方向值得借鉴。

首先,必须再造流程。打破原有的报网界限、部门界限、版面界限不仅是观念问题,更是现实问题。甚至,记者、编辑的岗位描述都要发生改变。

第二,要拥抱技术。媒体转型必须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第三,要培养新媒体基因。在媒体转型融合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互联网基因、新媒体基因,多依赖年轻人,多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趋势。

第四,要找到自身媒体特长,实现原力觉醒。这不仅需要深耕原有的读者、用户,更要在内容创作上体现独特优势。中国青年报过去以调查报道立足,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为调查报道、深度报道寻找到适合新环境的包装方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记者常湘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下一阶段媒体融合的重点是组织架构的重构与再造。目前的组织架构既不利于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不利于新闻资源的整合利用,更不适应数字时代社会对新闻传播的新需求。组织重构应以全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优化为导向。这种重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期间经历过渡性部门的渐变,技能性人员结构调整、原有人员技能再培训,将为这个过渡提供所需的人员保障,从而最终实现整体生产平台的重构,以适应融媒体发展需求。

更多阅读

为帮助新闻工作者了解全媒体采编技术新发展,3月25日下午,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和人民日报社共同举办第77期“记者大讲堂”——走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总经理叶蓁蓁、副总经理陈川作专题讲座并进行现场互动,让参加活动的编辑记者收获良多。

解放军报社记者宋明亮:这期讲座很有时效性和吸引力,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求,又探讨了转型期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是一场新的“头脑风暴”。

农民日报社记者牟汉杰:讲座结合多个两会报道的实操案例,生动翔实、新颖耐听,感觉到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大有希望,增强了在新媒体发展道路上扬优避短、探索新途的信心和决心。

国纪检监察报社记者陈全:以前的“记者大讲堂”是专家坐着讲、记者们坐着听,虽然思想和知识也产生了碰撞,但似乎总觉得缺少了一些可知可感的载体。这一次,理论知识和实地感受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让我感到欣喜和新鲜。在此,要给记协的这次创新点赞。

检察日报社记者张伯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理念、模式和成果,对其他媒体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听讲座之前一团乱麻般的想法都清晰化了。

本文内容由以上各媒体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