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如何“变身”全媒体记者

2016-03-24 15:49:5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即使同一内容也要不同呈现

两会期间,我们内部的新媒体报道团队,几乎每天会更新来自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的后台阅读量,让每一位记者清晰地看到,那些我们自以为在电视播出中的好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却不一定受到关注。 究其原因,全媒体的核心内涵是用户的选择,这不仅仅是改变了输送新闻资讯终端,或者是把原来在电视上播出的采访稿扔给微博、微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平台传播存在很大差异,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传播载体上需要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因此,我们尝试联通电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把“两会解码”的热策划“圆珠笔的中国制造之问”的讨论场,从电视屏幕延伸到了网络平台;用微视频的方式回应了海淘救命药等热点话题,我的小伙伴们也在现场和政协委员的交流中,邀请他们加入微信群策群力,展开即时在线交流。

我们更深切感受到,需要了解不同传播平台的用户阅读习惯与需求,提供的新闻素材要符合不同传播平台的发布标准。比如,除了最基本的文字,还需要更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与视频;要找到与普通用户相关联的切入口并用接地气的方式对新闻进行解读,同时,要善于运用可视化手段把晦涩难懂的信息抽丝剥茧,让大家一目了然。

既要全媒记者更要全媒团队

我们常常自问,当移动端替代传统媒体成为新闻的第一落点时,对新媒体发布新闻的速度是不是还可以更快;当我们的报道方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对报道品质的追求是否还能始终如一。 我们不仅需要全媒体记者,更需要全媒体记者团,如何分工、协作,使用多种工具和展示手段,第一时间利用官方微博展示新闻现场,并随时更新;再发回最新图文和视频信息,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最后形成深度新闻报道,在电视平台播出,做到一次生产,多元发布,形成比较理想的报道链条,这对每一位媒体记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在实践中积累转型的经验,更需要转型的意识,才能实现对新闻热点的引领和掌控能力,也才能不断紧跟技术进步,提升自己的复合能力,获得更大的职业生存空间。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