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如何“变身”全媒体记者

2016-03-24 15:49:5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如何变身“全媒体记者”?不少人解释说,除了最基本的采访、写稿外,还要拍得了图、剪得了视频、写得了段子,这样才算是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事实是这样的吗?央视记者韩冰通过自己在今年两会报道中为新媒体平台供稿的实践和感悟表明,答案似乎不像看上去这么简单。

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央电视台加大了开掘新媒体报道形式,建立了全媒体发稿机制,为包括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客户端在内的新媒体报道“集群输血”。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报道的记者迅速“变身”成为全媒体记者。

即使准备充分也要随机应变

在我们前期内部的策划会上,就已经建立了新媒体发稿的团队,负责将报道内容在微博、微信、客户端上进行筛选、整合、推送。新媒体的团队甚至为每一位记者如何在现场使用手机进行拍摄,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制作完成一条微视频,在指定的路径中,完成上传、经后台审核、最终发布等流程,都编写了操作手册,帮助大家在上会前,尽可能克服技术障碍。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还是遇到了很大挑战。记者和摄像,一对一搭档,一个负责采访,一个负责录制,是电视采制新闻的传统方式;这些操作放在新媒体上,可能就行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新媒体的核心是用户的选择,哪些新闻更有话题性,哪个委员的发言更新锐、更有冲击力,更适合在网络“发酵”,这些都需要记者临场的判断和操作意识的转变。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在现场调动其他拍摄工具,比如手机等,即便是在摄像机关机之后,仍然要“敏感”地抓拍现场鲜活的瞬间,有时,委员们结束采访时,在手机录制时,不经意的一句轻松解答,就可以制作成一条很生动的微视频,比如,我们的记者用这样的方式采访李稻葵、许进、白重恩等政协委员时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快、更准确地提炼、放大可能引发广泛传播效应的观点和言论,而不仅仅局限于中规中矩完成一条电视新闻报道,也是对转型中的全媒体记者的考验。比如,在记者追访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刘建超时,打破常规问题的设置,首先追问红通一号人物杨秀珠何时遣返等问题,第一时间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引起了高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