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人民日报”微信为何能高居时政公号榜首?

2016-02-16 11:22:09  来源: 中国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目前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突破1000万,每天仍在以1.5万的速度增加,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据“新媒体排行榜”统计,人民日报微信号长居报纸排名第一位,粉丝数呈井喷式增长。那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是怎样做到始终在时政公号类榜单上名列前茅的呢?

  贴近性:阅读量100万+文章的灵魂

内容是不是贴近人们的生活,有没有网友最感兴趣的点,是人民日报微信用稿的重要标准。对人民日报微信图文页阅读量TOP100的文章进行简要分析发现,这些文章主要集中于政策解读、励志文章、提醒类信息、大阅兵、教育等方面。很多会议或者政策,看似高大上,实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时就需要编辑将其中与普通网友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干货拎出来。

  图:人民日报微信阅读量Top100文章类型分布

如全国两会,由于会议的高规格,常常让普通网友觉得离自己有些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2015年3月15日全国两会闭幕,人民日报微信发布《2015两会,将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一文,以信息图的形式为网友梳理了两会后继续影响、改变人们生活的决策,短时间内阅读量迅速超过320万次。

新媒体中,谁能先声夺人,谁就能先发制人。得益于每天10次的推送权限,人民日报微信一直紧跟新闻热点,保持第一时间推送重大新闻。对于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加发单条。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6月2日清晨6时许,人民日报微信即推送《【突发】一艘载有400余人的客轮在长江沉没搜救正在进行》,阅读量迅速突破40万,成为最早发布“东方之星”客船翻沉消息的中央媒体之一。

鲜明性:有别于草根账号的特性

人民日报微信号坚守自己的价值定位,在立场、观点和判断力等方面均具有“鲜明性”,体现出有别于草根账号的特性,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传递主流价值观,引发网民思考。

2014年中秋节当天,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评论文章《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呼吁执行者不要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应有的福利。人民日报微信当天立即推送此篇文章,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舆论造势效果明显。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微信同样有态度、有温度。如对“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报道,真实客观地展现了各方搜救力量的全力以赴,有效地疏导了网民中弥漫的焦虑情绪。对天津大火的报道,人民日报微信也起到了新闻排头兵的作用,消除了舆论场中的杂音。

“青春”“梦想”“奋斗”“亲情”等主题文章多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如发布《【夜读】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阅读量96.6万次)等文章,均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引发多层级传播;【荐读】栏目的文章更注重深度话题探讨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开掘,多能引发网民共鸣和深思。

人格化:与读者建立情感连接

人民日报赋予微信号 “人格化”,语言表达具有“人情味”,努力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方式、价值判断标准、情感连接方式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权威观点,清新表达”,是人民日报新媒体一直遵循的理念之一。人民日报微信致力于做有“人情味”的标题和内容,注重草根话语、网络语言的使用,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有利于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如“9·3”大阅兵当天发布文章《一张长图告慰周总理:飞机不用飞两遍了,要飞多少有多少!》,高度契合舆论场“这盛世,如你所愿”的舆论氛围,耀我国威,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统计发现,近期人民日报微信号发布的文章中,“中国形象”类别的文章异军突起,多能引发网民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外,报道“习马会”时所用的标题《先生,你好》、报道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试飞成功的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飞往南沙的空姐,这是水兵给你的情书》等均新意迭出,又满含情感。而“与你有关!”“……将影响你的生活”“注意了!”等句式,容易吸引网友的眼球、拉近与网友的距离,也是常用的标题样式。(齐思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人民日报微信编辑;胡洪江,人民日报微信主编)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