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5年度第10-11期
www.fjsen.com 2015-12-10 15:28:04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用情怀和担当记录历史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阮怡

今天,站在十佳新闻工作者的领奖台上,我的心中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感恩。我想,十佳荣誉是属于1036福建新闻广播集体的荣誉,因为是1036的工作平台和团结实干的团队成就了我,感恩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给予我帮助、指点,带我前行,给我信任,予我支持的领导、同事还有家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17年前,刚刚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毕业的我,放弃高校和机关单位向我抛出的橄榄枝,在通过笔试面试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当一名记者,因为一直以来我就对记者职业有一份憧憬。初到电台,新闻部的许多老记老编,他们对待采编工作的严谨勤奋,爱岗敬业令人心生敬意,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前不久退休的本台编辑部主任董须祥,与我亦师亦友,他长年值夜班早班,编审《福建新闻》,对待稿件可谓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台里的每一个记者都曾在深夜接到他的电话,在指出稿件问题的同时,也告诉你改进的方向。台里的许多播音员、主持人也是我的老师,他们教我正确的发声,指出我现场报道中的不足,令我获益匪浅,也为我后来从记者转型为主持人,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些老广播人,让我懂得新闻来不得半点马虎;也是在他们的指引下,让我逐渐掌握广播新闻的采编播技能,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成为能独挡一面的记者。

从参加工作到今天,十多年间,我当过记者、主持人、编辑,从节目监制成长为新闻统筹,不同的岗位给了我不同的视角,让我深刻感受着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记得我98年刚进台时广播的采访工具还是硕大的录音机,我们戏称砖头机,但不久就用上了MD、现在的记者用的更是小巧的数字化录音设备。从固定收听到移动收听,广播的受众在变。从传统的线上传播到线下的新媒体传播,广播的传播方式也在变。新闻内容从采制到播出在时效、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充分体现广播新闻的快速、贴近与生动。但在这些变革中始终不变的是广播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坚守,这份热爱与坚守是我们在碰到困难时前进的力量,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自省的态度,是我们面对改变时进取的精神。

重大事件发生后迅速介入是媒体责任以及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2010年我走上新闻统筹岗位,先后多次组织突发事件直播,如《武夷山公馆大桥垮塌特别直播》、《龙岩雁石镇汽修厂爆炸特别直播》、《关注雅安地震特别直播》、《马航客机失联特别直播》、《为了21个工人兄弟——龙岩隧道塌方特别直播》,还有每年防抗台风的特别直播等。这些直播节目,我们不仅传递事件的进展,也体现灾难中的守望互助和人文关怀。我所在的1036福建新闻广播,可能是全国在编人数最少的省级新闻台,不到60人。而每当有重大突发事件,我们的团队总能快速反应,迅速切换到特别直播状态。让我们在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上不缺位。记得2013年4月20日,那天是周六,上午8点02分,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当时因为我父亲生病住院,我正在医院看护。先后接到两三个同事的电话,说四川发生大地震了。作为新闻统筹,我立即向台领导汇报、启动特别直播,联系安排主持人、记者、编辑、导播,大家各司其责,分工协作,在周末录播节目时段,迅速组织起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震后仅1个小时内即推出《关注雅安地震》特别直播节目,我们1036福建新闻广播也是省内唯一一家连续四天现场直播抗震救灾进展、并派出记者奔赴抗震一线采访的广播媒体。在四天的直播节目中,通过大量连线,充分报道救援进展、讲述救援故事,普及抗震知识、记录感人瞬间,呼吁爱心公益。完美呈现了前方记者、后方主持人、编辑的配合联动,体现了广播人在突发事件面前快速反应、善打硬仗的新闻素质。直播之外还同步进行“为雅安祈福”的绿丝带公益活动,为直播增添了浓浓的爱心和人文关怀。我们节选四天直播中的一个小时节目,参评中国新闻奖,有幸获得当年现场直播的三等奖。

新闻报道要下接地气,上有情怀。就是要做有浓郁生活气息、融入人文情怀、提升精品气质的新闻报道。记得2011年一个傍晚,1036的新闻热线接到听友的热线求助:南平建瓯一名宫外孕妇女急需A型血小板,我立即让直播间主持人接进听友热线,不仅通过电波,更借助微博发起爱心接力,通过微博的迅速转发扩散,多名南平爱心听友和网友当晚就赶到医院输血,让宫外孕妇女转危为安。我们的节目和官方微博也同步跟进报道,让收音机旁的听友以及网友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爱心。类似这样由一个求助热线、一条投诉线索引发的爱心报道、热点报道有很多。

这两年,我和同事们还做了很多主题策划。比如《鲜花送雷锋》、《高温下的坚守》、《温暖回家路》等等。这些报道,记录的都是平凡岗位上小人物真实故事,他们默默奉献、真情付出,温暖你我。这些系列报道传递着正能量,播出后收到了很好的反响。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让更多的人关爱最后的抗战老兵,我们庄重发起年度策划——《留住抗战老兵的声音》,推出百集系列报道,讲述了百位抗战老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达7个月的策划制作,我们秉持真诚方有实感、细节决定高度的创作理念,通过深入寻访,以小人物大视角,刻画老兵荣辱沧桑,呈现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打造出一部“广播版的抗战史”。此外,我们联合全省68家市县电台,策划推出《留住乡愁》系列报道,每月一个主题,展现福建各地的风光、美食、人文、历史,并通过广播节目和官方微信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节目播出以来,收到许多听友的关注和好评。

犹记得刚刚参加工作时,台领导问我们几个新来的大学生对工作的想法,我说,我是一个新人,我要多学多问多做多思考,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当下,我们正处于媒体融合和转型的时代,在新闻传播载体和渠道持续发生变化的当下,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夹击下,楚歌四起。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要思考媒体融合之道,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向新媒体借力,与新媒体融合,从而提升新闻生产力,把新闻价值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依然是一个新人,只有多学多问多做多思考,才能成为在媒体融合转型时代的合格新闻人,用情怀和担当记录历史,守望社会。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