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5年度第10-11期
www.fjsen.com 2015-12-10 15:28:04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一号工程”背后的故事

海峡导报社社长 阮锡桂

一年前,在习近平来福建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福建日报连续三天以两个版的篇幅推出“习近平在福建”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关注与反响。

其中《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一文获得福建新闻奖特别奖。这篇稿件凝聚了众多人的努力与心血。下面我谨代表采访小组,向大家汇报一下该文的采写过程,分享一下采访心得。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他曾动情地说过:“我人生中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福建度过的。”

习近平亲身参与和领导了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改革发展、改善民生、改进作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给福建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理论和精神财富,也为形成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期间推动的实践和思考,挖掘好、整理好、报道好,是党报的职责,更是福建新闻界的责任。

2014年4月,在省委常委、宣传部李书磊部长的亲自倡导下,福建日报启动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专题报道,追寻和记录习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各项开创性实践的成果与效应。福建日报把这一报道列为“一号工程”,蔡小伟社长、梁建平总编辑亲自策划和部署,并成立了以潘贤强副总编辑为组长,从不同部门抽调段金柱、郑璜、林熙和我组成采访报道小组。

这次专题采访报道,主题重大,责任重大,接到任务我们不敢懈怠,全力以赴。

专题采写一启动,首先就是马不停蹄、急行军式的采访。

从4月14日开始,几乎每天都是“在路上”的快节奏状态,包括拟定和传送采访公函、提纲,联系、沟通和确认采访对象、时间和地点,到奔赴县市,上高山、进山村、入海岛采访,事无巨细,快马加鞭。4月24日,一天就转战了三个县市:早上从福安市区出发,到下白石镇渔村采访,中午赶赴霞浦县,为抓紧时间晚上又驱车赶赴周宁县,行程280多公里。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采访组的同志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采访。5月8日傍晚,我们结束了在武平县的采访,正准备赶赴上杭,突然接到报社领导电话,说尤权书记刚刚到寿宁县下党乡调研,要求我们马上写出“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的稿件。我们快速吃完饭,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当晚写稿到深夜4点。第二天,继续修改完善,并于傍晚提交。此后的双休日,我们在上杭古田采访期间,又不停地核对事实、完善稿件。

其次,这是一场类似于田野调查、考证式的调查采访。

我们就深知,此项报道事关重大,影响深远,必须严格做到言必有据、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必须要严谨再严谨。

因而,对于习近平说过的话,都要找到原始的记录,所有的例子都要找到当事人回忆、佐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访组查找了《福建日报》历史资料,把习近平在闽期间的相关报道都找出来,进行梳理、归类。随后,我们历时数月,深入习近平同志工作过的地区,寻找事件当事人和见证者。

由于时间间隔较久,很多材料并不易获得。采访组深入挖掘,获得了很多珍贵的甚至是独家的历史资料。如,在永泰县信访局我们查找到获得的习近平同志当年到永泰县接访的原始记录材料。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乡,当年寿宁县委相关记录都不多。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同志有记日记的习惯,迄今已记录600多万字。采访组找到连德仁同志老家,在他尘封已久的日记中,找到了他当年跟随习近平同志进下党乡之后记录的日记,找到了习近平“三进下党”故事的最始材料。

在厦门,我们召开座谈会,包括原厦门市市长邹尔均同志在内的9位原来与习近平同志共事的特区老领导全部出席,无一缺席。“习近平与彭丽媛结婚时一切从简,只办了一桌酒席,就连糖果都是彭丽媛临时花5元钱上街买的”这一细节,就是他们提供的.对这已过去快30年的往事,他们之间相互印证、补充,才还原了事实。

再次,这也是一次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写作过程。

5月中旬结束采访之后,我们就投入紧张的写作中。从5月15日至25日,我们先后撰写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纪事》等6个不同版本的稿件,字数从2.6万字到3.4万字不等。之后,报社领导进一步对稿件的思路、框架提出要求,我们再做修改完善。

在写作中,稿子中直接引用的习近平的每一句话,我们都标注了来源。习近平的每句话,在哪个场合讲的,公开见报,写明见报日期版面;有些没有公开见报,但是有内部资料,内部资料时间出处也要标注清楚。

《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一文从启动采访到6月中旬15易其稿,形成报送省委的送审稿,整个采写过程历时两个多月。随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前后19易其稿,稿件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大的反响与共鸣。

习近平在福建专题报道采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持续采访时间最长,写作要求最高的一次采访。对我和采访小组同仁来说,这既是极为难得的新闻从业经历,也是极为难得的学习思考、砥砺奋进的机会。

我深深体会到,媒体工作者要始终胸怀大局,牢记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给福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新闻角度而言,这也是极为难得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和优势。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责任将这一报道组织好,报道好。

在此次专题采访中,李书磊部长亲自策划和指导,报社领导精心部署和指导,使得报道站位更高,立意深远。很多接受采访的老领导、老同志都说:你们福建日报做这个重大报道,太应该了,太及时了。

更加令人感动的是,李书磊部长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关心和指导此次报道,而且,认真细致审阅和批改了稿件,让稿件的立意、境界、语言表述等大为提升。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从事党报新闻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其次,媒体工作者要注重始终改进作风,努力践行“三贴近”。

这次专题采访是努力践行“三贴近”精神,深入进行“走转改”,改进作风、改进文风的生动实践。

18年间,八闽大地山山水水,多省偏远的高山海岛,都留下了习大大的足迹。而我们的采访组也尽可能地多地重访习大大当年到过的地方,寻访当事人见证者,记录当年的点点滴滴。

据粗略统计,此次采访我们共深入福州、宁德、厦门、龙岩等4个设区市的15个县(市、区)采访,行程8000多公里,正面接触和采访的对象100多人,加上电话联系、协助沟通联系的则有200多人。

由于采访时空跨度大,因而,每天采访结束,晚上我们就把当天的采访内容整理出来,并记下采访日志、列出采访对象及联系方式。据统计,整理出来的采访内容字数达3万多字,收集整理并阅读的历史资料、采访素材则有200多万字。拍照、翻拍历史照片数百张。

这样高强度的采访,对于采访组成员既是体力上的挑战,更是作风上的磨练,终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第三,主流媒体要勇于作为,努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新闻传播力。

此次报道是党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新闻传播力的重要实践,更是彰显党报战斗力的一次重大战役报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只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专题报道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福建日报众多人员集体劳动的成果。在此次专题报道中,报社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配合,团结协作。无论是在联系采访中,搜集资料、新闻采写过程中,报社相关部门和人员都全力支持,彰显了党报可贵的团队精神、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在此次专题报道中,福建日报注重策划,细分专题,精心组织,根据不同节点组织报道。一年多来,采访组的同志和报社其他同志还接力采写了《群众的赞美最甘甜》、《“我临东海情同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饮水思源 勿忘老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等报道,使得这一系列报道形成气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些报道我们还在持续,就在今天庆祝记者节的同时,我们采访组的两位同志段金柱、郑璜还在采写相关报道,让我们期待他们的佳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