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5年度第10-11期
www.fjsen.com 2015-12-10 15:28:04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办好老年报

薛来健 张文良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使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新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基于老年人群和老年报自身特点,我们的探索实践主要着力于借力新媒体拓宽新闻来源,放大老年新闻价值,延伸报纸品牌,进一步办好老年报的层面。

一、当前老年人和老年新闻的特点

在中国报业体系中,老年报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现象,它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就是老年人。由于个体衰老的影响,他们中的不少人虽然也表现出使用新媒体的强烈意愿,但对新媒体的整体接受程度仍然严重滞后于社会其他人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在年龄分布上,60岁以上网民规模虽比以往有所上升,但只占网民总数的2.1%,远低于14.9%的老年人口比率。应当说,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纸媒仍然是老年报业赖以生存的根基,这和其他类型的传统媒体有所不同。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人口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他们和以往的老年人相比,文化程度更高、心态更年轻,生活方式和思维活动受新媒体影响深刻,许多人已经习惯通过电脑、手机阅读新闻。老年报如果不注重在新媒体领域拓展影响力,就很有可能逐渐被“新派老人”所抛弃。

再看当前老年报自身特点,它受制于读者对象,往往处于封闭式、内循环的办报状态,刊发的报道仅靠报纸版面难以影响老年人之外的群体。同时,由于出报周期较长,涉老单位的重大动态性消息、政策发布也都会邀请同城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共同参与,老年报许多新闻难免滞后,始终没有掌握在老龄问题上的强势话语权。如何利用新媒体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克服自身不足,值得我们探索。

二、老年报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初步探索

我们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虽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和信息的关联、整合及海量储存的优势,但同时包含碎片化、零散性的不足。对于精力有限、视力衰退、反应相对较慢的老年人来说,甚至可以说还有过剩之虞。老年报业历经3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对老年人的信息需求把握精准,具有新闻传播的价值预期判断专业能力。老年人虽离开岗位,但未远离政治,多数人还十分关心时政新闻。如何让他们花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尽可能多的要闻讯息?这就要求编辑人员用专业的眼光为他们筛选有用、有趣、有关联的新闻。

福建老年报为此专门开辟了“综合新闻”版面,及时从各类新媒体中筛选省内外重大消息,在全国老年类报纸当中属于创新之举。其中的“短讯快读”用一句话的形式说新闻,每期可达二三十条。在历次读者座谈会、问卷调查中,该版面都最受欢迎。许多老年读者表示,在信息爆炸年代,阅读我报“综合新闻”版面,是最有效率、最省力的途径。

另一方面,我报加大在人才、技术、资金上的投入,创办新媒体或借助新媒体成熟的平台,扩大老年新闻影响力。2008年底,我报创办了福建老年网,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出席开通仪式并要求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和支持。随着新媒体形态的丰富,报社近年来又借助微博、微信等工具推送老年新闻;目前又积极开发移动设备客户端,在媒体融合领域继续探索。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报充分挖掘自身领域的优势资源,做强、做深、做优内容,同时把握新兴媒体的特点,注重视觉产品的生产。老年人文体表演活动按报纸文字配图片的报道手法很难产生影响力,但我们将一些优秀的表演节目拍成视频,上传到福建老年网等新媒体,很容易受到广场舞大妈的热捧,有的甚至可以吸引10多万的点击率。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要求,报社为每位记者添置了拥有视频拍摄功能的数码相机,能够同时提供文字、图片、视频产品。其中一部尼康D800准专业全画幅相机配备24-70MM,2.8;70-200MM,2.8;105MM微距;50MM,1.4等较为齐全的原厂高端镜头,具有优秀的图片和视频表现力。

三、借力新媒体,放大老年新闻价值,扩大影响力

老年新闻借助新媒体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放大式传播,可以有效突破地域和原有的读者群限制,在社会上产生普遍影响。新闻传播过程中,还可以与受众互动,从而使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推广。以下是我报在报网互动中的几个成功案例。

案例一:2013年6月,福州一家台商投资的老年护理院由于租赁合同到期,续租困难悄然关门,院中104名半失能老人将被迫遣散。我报认为当地多家民办养老机构都面临这一场所瓶颈,于是派出记者全程跟踪采访此事,并拍摄了大量老人遣散前后的图片和视频。相关报道当月15日在头版整版刊发后,我报将稿件和其他报纸版面容纳不下的图片、无法承载的视频通过福建老年网和新浪微博发布。

随后引发的关注度超乎预料,除了当地微博网友大量转发,还引起省内外10余家报纸、电视栏目的跟进采访。例如,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邀请我报采访此事的记者出镜,讲述采访过程,发表对民办养老机构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观点。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栏目专程到福州采访,制作的节目多处采用了我报记者拍摄的影像资料。

尤其是凤凰卫视的节目播出后,福州市主要领导要求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认真观看,帮助民办养老机构解决困难。2014年,福州市民政局通过招投标,将下属一座过去经营宾馆的大厦,由民间力量改建成养老机构,并予以房租优惠。

案例二:2013年,福建省直单位将举办第九届老干部金(钻石)婚庆贺会。我报以新媒体思维组织对这一活动的报道,采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深入挖掘若干对钻石婚伉俪的婚姻故事,并在庆贺会举办前整版推出专题《牵手60年,相携到永远》。

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随后又通过福建老年网和新浪微博发布,引起新浪网福建频道的强烈关注,他们对内容重新编辑,设计专门页面推出。由于网友反响强烈,又时值重阳节前夕,我报和新浪福建顺势联合推出线下活动——和父母拍张全家福。重阳节当天,我报记者和通过微博召募的当地4名摄影达人,分组上门为网友家庭拍全家福,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新媒体的网状扩散,这一专题又被强势传统媒体关注,再次放大自身有效影响力。《福建日报》图片专版以《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为题刊发;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联合出品的媒体创意人专业期刊《两岸传媒》以6个页码的大篇幅,重点推出这件老年精品新闻,实现了跨海峡传播。

四、媒体融合对老年报业发展的意义

老年报作为中国报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尽管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当中同样需要增强责任感,创新转型、有所作为,这对占领宣传思想主阵地、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报曾就福建当地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采写深度报道《老年大学热门课程为何“一座难求”》。稿子见报后在福建老年网发布,并被《福建日报》“视点”版面头题采用。紧接着,当时央视的热门节目“马斌读报”获取这篇稿件的数字资源,用2分钟30多秒的较长时间读了该稿件。马斌对福建各地新建、扩建老年大学的情况逐一给予介绍,极大地鼓舞了老年教育从业者。

节目播出后,正在北京参加党代会的福建省政协原主席、福建老年大学校长游德馨,当即就同基层党代表、福州市军门社区居委会主任林丹探讨,基层社区能否根据实际需要,尝试开办老年学校。当年底举办的福建老年大学年会上,“一座难求”有了解决的方向:全省老年大学示范校尝试和社区联合办学。基于我报对当地老年教育长期、有力的推动,2012年以来福建老年大学协会连续几年在报纸开辟老年大学专版。随后,福建省老龄办、省关工委等单位也在我报开辟专版,增强了报纸在涉老行业中的话语能力。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由于读者对象特殊,过去老年报年轻的记者、编辑常常不被同龄人理解。新媒体对老年新闻的价值放大作用和“多功能记者”的培养需求,提升了老年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丰富了职业生涯,从而为老年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我报采写《护理院谢幕警醒养老行业》的记者因为长期关注福建养老产业,在成功引发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对民办养老机构场所问题的集中关注后,受邀担任福建省养老事业发展促进会理事。负责《牵手60年,相携到永远》影像采集的记者原来单纯从事文字采访,在报社媒体融合环境下努力钻研图片和视频采集、制作,向多媒体记者转型。他的作品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奖项,并多次受邀到高校和传播专业学生交流,担任省内摄影比赛评委。

总之,融合是大势所趋,早融合早主动,只有在融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才能让老年报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