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王远征经常说创意来源于生活 专注雕刻 大功告成 2012年,北京“7·21”大雨后的第二天,陈杰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齐腰深的水中拍摄现场救援情况。 受“7·21”大暴雨影响,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处严重积水,积水路段长约一公里,水最深处6米,平均深4米,潜水员已经确定了水下至少有80辆车。李光印摄 彭子洋为了不打扰正在上课的学生,悄悄地透过窗户拍摄。 彭子洋在操场拍摄学生日常活动,选好角度是关键。 采访有收获。 新闻摄影图片是报纸上独立而又独特的新闻作品,有时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可谓一图胜千言,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在北京,就有这样一个新闻摄影团队,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更广阔的土地,用镜头展现一个又一个新闻事实,他们就是《新京报》的新闻摄影记者们。 《新京报》摄影图片部是一个由22人组成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除了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天无论我们摄影记者回来多晚,有时拍完片子已是深夜十一二点,图片编辑一直在报社等,照片通过他们魔术一般的手,补救存在的一些缺陷,被处理得漂漂亮亮,堪称是二度创作。”现任《新京报》摄影图片部主任赵亢说。 说起《新京报》摄影图片部就不得不提起一名“骨灰级”记者——现任首席记者陈杰。陈杰从事媒体摄影工作16年,获得国内外各类摄影奖上百次。 现年42岁当过兵的陈杰擅长格斗,曾6次亲手擒获小偷和嫌犯,先后任《新京报》视觉部副主编、摄影部主任,2014年5月,主动辞去部门主任职务,去做“骨灰级”记者。陈杰说:“不为别的,就是喜欢当记者,喜欢摸相机。”其实在做部门主任期间陈杰也没脱离一线。汶川地震、日本海啸、北京“7·21”大雨……一有大事,冲在前面的一定有他一个,最后拿出响当当、震撼人心的作品。同事们都叫他“拼命三郎”。 在他的微博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发现了这样一段话:“2014年6月份开始,我告别端坐8年的办公室,背起相机,走进滚滚红尘的征途,我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如果你有不屈的信念,就没有人能阻挡你的前进。2015年,我将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更广阔的土地。” 《新京报》摄影图片部中有个特殊的人,他是《新京报》的“唯一”,看似斯文,却经常“舞刀弄枪”,他的名字叫王远征,《新京报》所有创意摄影都由他来完成。这不,他正在为报纸10月底的万圣节版面“操刀”。“美食和健康类的创意摄影是报社需要最多的,这组创意摄影报纸能不能用得上还不一定,但一定要提前做出来。”王远征说,像这样一组南瓜的创意摄影,从选材、雕刻、构思创意,最后到拍摄,可能一天搞定,也可能需要好几天。 用创意让无趣的世界有趣起来,一直以来都是王远征的梦想。现代人多喜欢去歌厅high歌,去游乐场放纵大笑,到郊外飞车等,王远征却将这些热闹、喧嚣统统抛到脑后,而将自己“流放”到“木讷”“无趣”的创意思想工作中,他乐在其中。 此刻,他的内心很安静。 彭子洋作为刚入职《新京报》摄影图片部不久的摄影记者,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今年8月12日晚12点,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熟睡中的彭子洋被部门主任的一通电话惊醒,要他火速赶往重灾区报道天津爆炸。 13日凌晨3点,彭子洋与同事驱车到达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所在地,刚一下车,他直奔火灾一线拍摄。在浓烟滚滚的路上,彭子洋走几十米就拍一张照片,然后立马发回报社。走到火灾中心地段时,彭子洋感觉世界都是白色的,然而他却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里抓拍。事后他才知道他是距离爆炸中心最近的摄影记者之一。 “爆炸后的第三天,同事告诉我那里面有爆炸物和剧毒,当时得知后还是挺后怕的。”彭子洋说,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哪里还有时间考虑危险,能抓拍到最真实、最震撼的照片,才是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因为只有手中的镜头距离真相越近,感受才能最深,才能拍出更有说服力的好片子。 10月22日,在天津爆炸已有一段时间后,采访报道又恢复到了常态。这天,彭子洋与报社文字记者相约,拿起相机,到北京燕郊采访拍摄汇福实验学校。该学校的情况是学生多教室小,希望通过图片与文字配合的报道形式,引起社会关注。(本报记者韩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韩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