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物 > 正文

白瑞雪:让军事报道富有个性标签

2015-10-30 16:10:4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作者: 涂桂林  
视频加载中...

  记者职业让白瑞雪得以体验不同生活。

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不久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主任记者白瑞雪到韩国报道世界军人运动会,看到的是100多个国家军队的军人在赛场上握手言欢而不是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战争与和平之间微妙的平衡让白瑞雪内心颇有感触。

全国两会、抗击非典、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六号发射……在重大事件现场,白瑞雪第一时间内发出了大量快讯、消息和深度报道。2009年,白瑞雪参与采写的《魅力中国·国庆特稿》,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3年,白瑞雪参与采写的《“三北”造林记》,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她采写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新闻记者,应持有平视之心

白瑞雪总是全心投入新闻报道工作中,把每一次采访都做到极致。

2004年的“寻访健在老红军”大型报道中,她带领川陕方向采访小分队50天跋山涉水几千公里,寻访到很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白瑞雪和同事们的艰苦努力下,这次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寻访老红军行动获得圆满成功,并因其特有的抢救性和人文性被相关专家评价为“填补了长征史和新闻报道的空白”。

在2005年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报道中,白瑞雪和同事们走遍全国,寻访了数百位抗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写出了真实权威、感人至深的数百篇口述实录《我的见证》稿件,至今捧读,她仍不禁泪流。

2008年汶川地震,白瑞雪第一次睡在遗体堆旁,第一次目睹生命凋零的过程,高烧不止。抵达位于震中的故乡,白瑞雪却没有勇气走进母校小学,错失与废墟下老师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悔痛至今。

作为职业,要不断追求真相

2008年初,贵州遭受特大冰雪灾害,白瑞雪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她步行上山查看电力设施损毁情况,一路走一路滑倒,摔得鼻青脸肿。恰逢大年三十的晚上,贵阳街头显得冷冷清清,采访了一天的白瑞雪费了很多周折才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小饭馆吃了点东西,回宾馆后没有顾上休息便开始写稿,及时将受灾和救灾情况发了出来。白瑞雪说:“我不是个浪漫的人,但这些回忆在我看来是人生的大浪漫。”

任何一种职业都是追求劳动效果的。然而,10多年记者生涯中最让白瑞雪难忘的却是一次无果的采访:寻找马航MH370飞机。

2014年3月9日,马航飞机失事的第二天,正在全国两会上采访的白瑞雪连夜出发,随执行搜索任务的中国海军井冈山舰采访。整整70天,白瑞雪随舰从泰国湾、苏门答腊岛一路奔赴南印度洋,航程近4万公里。那些希望与绝望、那些执着与坚守以及此间经历的精神成长,让她此生刻骨铭心。

白瑞雪说:“真相,只有真相,是所有人唯一关心的问题。但我相信,多年之后回望历史,通向真相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将成为真相的一部分。”

除了热爱,需具备本真品质

白瑞雪是个骨子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她想当厨师、教师、导游、建筑师、狙击手……什么样的职业都愿意尝试。然而,记者职业得以让她在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中走进形形色色的生活,在他人的讲述中“奢侈”体验几重人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记者承担的不仅是政治责任、文化责任,更是历史责任。白瑞雪说:“这种丰富到极致的生命体验,也许是我热爱记者职业的重要原因吧。当然,热爱也许难以持续数十年。除了热爱,记者还需要具备本真的品质。”

多年前,白瑞雪曾在一篇稿件中弄错了数字。虽然及时发了更正,但关于这一新闻的很多文本仍沿用了她的错误版本。这件事让白瑞雪铭记一个道理——人们都说新闻是易碎品,而它很多时候即使碎了,也是后人用以考证历史的珍贵碎片。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证,记者职业从来都与安逸和懦弱绝缘。这些年,白瑞雪听过苏丹战乱的枪声,到过巴基斯坦反恐一线,见证过无数次中外实战化军事演习。作为新华社主力军事记者,她的采访,时常伴随着弥漫的硝烟,甚至生死的挑战。

“在新时期军事新闻报道的史册上留下自己富有个性的标签。”白瑞雪以此为座右铭,勉励自己不断进步。(记者 涂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