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5年第9期
www.fjsen.com 2015-10-21 11:35:04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福建新闻界》2015年第9期部分作品摘登:

卷首

整合三省新闻宣传优势资源 放大“中国最美高铁线”品牌效应 / 商建汤 兰晓胜 李跃波

领导重视

编者按

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在肥启动

传播“中国最美高铁线”好声音 姚亚平出席相关活动并讲话

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落幕

记者手记

安徽日报:李跃波

安徽卫视:费宇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陈雪玲

江西网:王旭欢

经济日报福建记者站:宋雅馨

新华社安徽分社:杜 宇

行走,就是最美:肖 成

一次难忘的跨省“走转改” 一次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谢永芳

外省媒体看福建

安徽日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 联合采访活动在闽落幕

安徽日报:自贸区建设的“福建创新”

安徽日报:高铁开通,山区县游客增10倍

安徽日报:五夫古镇:擦亮“朱子牌”带热乡村游

中安在线:复兴“万里茶道” 福建武夷山融入“一带一路”

中安在线:古田:打造福州后花园

江西日报:古茶道接轨高铁线——踏访武夷山下梅村

江西日报:自贸区创业更自由

江西广播电视台:福建古田:中国食用菌之乡借高铁转型升级

江西广播电视台:“清婺景”产品落地厦门:1+1+1>3

江西广播电视台:皖赣闽:放大高铁效应 促进“最美”融合

江西广播电视台:三省联合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在福建召开

江西网:福建“实验田”:改革创新助力自贸区经济腾飞

最美高铁 最美图景

古徽新韵

擦亮【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

清新福建

整合三省新闻宣传优势资源 放大“中国最美高铁线”品牌效应

——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手记

商建汤 兰晓胜 李跃波

乘高铁,搭汽车,进企业,访农家,观发展,看变化……从8月1日开始,在合福高铁开通营运满月之际,由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团一行30多人,沿着合福高铁,从安徽省合肥市一路向南,经过安徽合肥、芜湖、铜陵、宣城、黄山,江西上饶市的婺源、德兴、三清山、上饶县再到福建的武夷山、古田县和福州市等地,历时12天,行程1000多公里,深入近20个县(市、区)50多个采访点,以体验式、见闻式采访的方式,生动描绘了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投资环境、新常态下的新举措,精彩展示了合福高铁给三省经济合作共赢、人民群众往来和文化交汇互融带来的新机遇新变化,集中推出了一批“高颜值”“接地气”的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联合采访活动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和福建、安徽、江西三省的主流媒体共刊发各类新闻报道220多条。另外,采访团的记者还通过官方和个人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进行实时互动,走到哪新媒体就更新到哪,实现了一次全媒体立体式的融合报道。据统计,截至8月下旬,在百度上搜索“行走最美高铁线”关键词,相关结果达到200多万个。通过本次联合采访活动,三省的新闻宣传优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中国最美高铁线”的品牌效应更加深入人心。

一次“中国最美高铁线”旅游资源的集中推介展示

合福高铁沿线风景秀丽,犹如一幅长轴的静态水墨画。通过整合三省媒体的力量,集中采访、集中宣传,形成宣传声势,将沿线的旅游资源充分展示出来,从而做大做强“中国最美高铁线”这一品牌,必将大大促进三省的旅游合作和开发。12天的行走中,采访团充分感受到了沿线的自然之美、风光之美、人文之美,还发掘出了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去处。除了久负盛名的安徽黄山、江西婺源和三清山、福建武夷山等景区外,采访团还走访了安徽歙县古徽州府衙、绩溪县的胡适故居、泾县的宣纸文化园和歙县徽墨厂,亲身体验了最正宗的宣纸和徽墨传统制作技艺;走访了江西省德兴市大茅山和凤凰湖风景区、上饶县灵山风景区;走访了福建武夷山紫阳书院和下梅古村、古田的临水宫和翠屏湖以及福州的三坊七巷等景区……借助三省主流媒体的笔、纸、镜头、录音机和摄像机,沿线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之美等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传播。

一次推动三省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联合采访

6月28日,合福高铁惊艳亮相,皖赣闽“千里一日还”的愿景得以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跟随高铁开辟出的经济新版图正暗流涌动,皖赣闽三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因为高铁的开通而更加紧密。如何展示好、反映好高铁开通营运带来的这些新变化新亮点,放大“中国最美高铁线”的品牌效应,从而推动三省的互联互通互融,正是三省媒体人的职责所在。

本次联合采访活动紧紧围绕“最美”这个主题,除了报道高铁沿线地区优美的自然、人文风光,还和当地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充分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这次跨区域联合采访虽然以高铁为载体,但不仅仅是就高铁谈高铁,就旅游谈旅游,大家采访主题涉及沿线各地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展现了三省在新常态下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作为。12天的采访走下来,安徽的自主创新,江西的绿色崛起,福建的自贸区建设,都给采访团的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各省的记者不仅在采访中互相学习,扩宽了视野,同时,他们采写的稿件、报道的经验做法,也将给各省的干部群众如何加快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拓宽思路、提供借鉴参考。可以说,这次皖赣闽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不仅搭建了三省新闻媒体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也将成为推动三省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一条重要纽带。

一次充分践行“走转改”精神的生动实践

刚出发的时候,采访团的一些记者以为,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就是游山玩水,很轻松,可是走了几天,才发现这是对记者自身体力、脑力、心理压力的多重考验。整个采访行程安排非常紧,中午基本都没有安排午休,为了让采访团充分了解各地的新发展新变化,合福高铁沿线各市县每天都安排了好多个采访点。其中,在安徽采访那几天正值高温酷暑,采访团的记者每天采访后,都是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有几位记者还出现了中暑的症状,可是在喝了藿香正气水之后,晚上回到宾馆还得坚持写稿、编片、传稿。到了江西,同样是气温很高,由于江西的很多采访点都是在风景区,记者们背着沉重的摄影、摄像器材,一边爬山还要一边采访,根本就没有心情停下来好好欣赏风景。进入福建境内的行程更加曲折,当时采访团原本计划从江西上饶县乘坐高铁到福建武夷山,可是偏偏遇到台风“苏迪罗”在福建沿海登陆,高铁临时通知停运。于是,采访团不得不临时滞留在上饶县,请当地紧急协调了两部中巴车,迎着台风外围风圈的暴雨,翻越武夷山脉来到武夷山,原本乘坐高铁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前后花了4个多小时。

总之,这一路走来,采访团的记者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抬着沉重行李乘大巴、赶高铁,一天换一家宾馆,每天换洗的衣服来不及干又得打包上路已经成了习惯;而白天赶路、采访,晚上写稿编片,凌晨传稿、传片也成了他们的“新常态”。尽管如此,全程走下来,很少有记者喊累抱怨的,他们认为,这种辛苦是值得的,他们觉得通过这次联合采访活动,大家收获了很多,除了在行走中拓宽了视野、对沿线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报道推介外,还有这12天来大家互帮互助、艰苦奋战后彼此结下的深厚友情。临近离别,一些采访团成员都禁不住相拥而泣,他们觉得12天的采访行程虽然很长,但是到了临近离别时又觉得太短。大家觉得,这次长距离、高强度的跨省联合采访活动,不仅充分践行了三省新闻界“走转改”的精神,也使得所有采访团成员对记者这份“行走”的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编者按:

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是加强省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是深化拓展“走转改”的有力抓手。安徽、江西和福建省委领导高度重视,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和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多次就活动方案进行沟通,并做了细致的修改。8月1日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安徽合肥举行,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同志出席;8月5日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江西启动仪式在江西婺源举行,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同志出席;8月12日联合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在福州举行,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同志出席并和采访团成员座谈。

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在肥启动

曹征海出席并讲话

8月1日,由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在合肥南站启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曹征海指出,将合福这条“最美高铁线”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向往并行走这条高铁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此次采访活动要着重体现三个方面:第一,要把沿线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宣传好、展示好、推介好,让人们感知合福高铁的山美、水美和人美;第二,位于东部沿海的福建,位于中部和长江经济带的江西和安徽,是我国经济重要增长点,三省在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方面的好思路、好作为、好经验,也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让更多人了解;第三,这条铁路山高水长,建设难度很大,我们要把铁路建设者的精神面貌,把乘务人员的文明服务宣传好。

曹征海强调,大家要把这次联合采访看作跨省联动的“走转改”活动,积极践行“三严三实”作风,用手中的笔纸、镜头和声音传递好中国“最美高铁线”。 (安徽日报记者李跃波、张理想)

播“中国最美高铁线”好声音

姚亚平出席相关活动并讲话

8月5日,由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江西段,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正式启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看望慰问了媒体采访团成员,为媒体采访团授旗并讲话。

姚亚平指出,“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是三省围绕一条高铁线、一个主题组织的一次大型采访活动。要通过此次采访,把三省高铁沿线最美的风景,最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吸引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向世界进行展示,进一步拓展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要通过此次采访,将高铁对旅游、经贸、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展现出来,把三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好思路、好经验宣传好。三地媒体要同频共振、共同发声,为三省加强交流、合作共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据了解,联合采访活动在上饶将深入婺源、德兴等地,采访当地的生态旅游、民生工程及矿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集中报道合福高铁沿线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科技等情况,以及高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江西日报记者夏晓、吕玉玺)

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落幕

8月12日,由福建、安徽、江西三省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即将结束之际,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在福州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采访团成员畅谈了行走“最美高铁线”的感受,总结联合采访活动的经验,探讨下一步深化三省媒体交流和新闻宣传合作的思路。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李书磊说,借合福高铁开通机缘策划开展的三省联合采访活动,主题鲜明,创意出色,推出了一批清新朴实、生动活泼的新闻作品,展示了三省发展的新亮点和高铁沿线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深化媒体交流合作、推动区域融合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他指出,媒体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希望三省各主流媒体深入总结经验,策划开展更多专题化、小分队形式的采访,推动联合采访活动品牌化。

据悉,从1日开始,由三省主流媒体共30多人组成的联合采访团,沿着合福高铁从合肥一路向南,历时12天,行程1000公里,集中推出了一批“高颜值”“接地气”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采访活动已刊发各类新闻报道200多条。

(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安徽日报记者李跃波:

尊敬的李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是安徽日报记者李跃波,很荣幸参加此次“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采访活动。下面我想谈谈此行两点感受和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感受一:这是一个大手笔的策划

我们这次“行走”是三省省委宣传部部长亲自策划,铁路部门积极参与,中央及三省主流媒体联动的一次大手笔策划。合福高铁开通后,相关部门和市县也组织了类似的“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采访活动,这些活动大都就旅游谈旅游。而我们这次采访活动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三省新作为以及高铁开通后给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这个宏观背景下进行的,我们的报道主题涉及旅游、科技、文化、生态、民生、经济、体育等多个领域,不仅仅展示了黄山、三清山、武夷山等自然之美,德兴凤凰湖、古田翠屏湖等生态之美,宣纸徽墨制作技艺、婺源古民居、武夷山五夫古镇等人文之美,也展示了安徽自主创新的科技之美、江西转型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绿色之美、福建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改革之美。

感受二:还没看够

这次采访虽然持续了12天,跨度较长,但三地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还是让我感觉“不过瘾”“没看够”“还想来”。特别是福建,无论是工作采访,还是带家人旅游,我都想经常来。因为地理相近、省情相似,我们安徽省和江西省的往来比较密切,特别是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两省的经贸、旅游、文化上的往来更加频繁。而安徽和福建,我感觉,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高层间的往来不多,我身边的同事朋友提到福建,第一印象大多是去厦门旅游。现在好了,合福高铁这根纽带,把地处中部内陆地区的安徽和东南沿海的福建紧紧连在一起,我在过来的高铁上,碰到很多来武夷山、福州游玩的安徽老乡。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第一次到福建,行前我是满怀期待的,福建的闽南文化和海洋文化和我们徽文化差异性很大,福建的自贸区建设对安徽的改革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稍显遗憾的是,在福建的行程,只有三天。在福建自贸区,我们仅仅去了福州的综合服务大厅和保税区,仅仅采访了一个多小时,感觉还有好多东西没看到、没听到。

三天的福建之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五夫古镇和下梅古村。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古村落商业开发过度,而在五夫古镇和下梅古村,我们看到的是非常原生态的文化,古牌坊古祠堂古庙古楼保存完好,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与古街的文化遗存融为一体,你能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

一点建议:

此次采访拉开了三省跨区域联合采访的序幕。我觉得,这种跨区域的采访是非常有必要、非常有实效的,能够推进三省在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交流合作。这次序幕性质的采访,以高铁为契机,可以说是一次全景式的扫描吧。我们看了很多面上的东西,由于时间关系,很多我们感兴趣的点没法深入细致地去了解。比如,福建自贸区建设。

我的建议是三省跨区域的采访今后可以经常组织,特别是围绕三省改革发展的核心战略,比如安徽的自主创新、江西的绿色崛起、福建的自贸区建设,深耕细作,深入挖掘,写出亮点闪光点以及经验取得背后的原因。

安徽卫视费宇: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的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虽然中间台风“苏迪罗”也来凑了个热闹,很遗憾武夷山的行程取消了,但是我想,带着这个遗憾,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

合福高铁之所以被称为“最美高铁”,是因为站站皆是风景,不仅融入了皖赣闽三省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还带动了沿线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沿线经济的沟通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还是来谈谈这次采访的感受吧。12天,不长也不短,因为采访比较紧,发稿也很急,大家一路都感觉非常的疲惫,但是又非常的充实。

今年6月28号,也就是在合福高铁试运行的时候,我有幸来过福州一次,当时对于高铁沿线的美景,也只是匆匆一瞥。还真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有这么一次机会,可以近距离的,一个站点一个站点的来感受这条高铁之美。其实这一趟走下来,我最惊讶的还不是这一路南下的风景有多美,而是合福高铁的开通,商务、旅游将成为这条线的重点客流,而这种客流的流动又将直接刺激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给沿线城市经济、文化、旅游、科技、生态等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旅游这一块。

在一路的采访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高铁开通后,我们景区游客增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0%左右”,“我们整个七月份全市主要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了51.9%”,还有我昨天在古田采访的时候,当地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告诉我的数字是,他们的游客量增长了十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说高铁的开通,可能会给这些地方的旅游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当我看到,像歙县从当地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入手,三清山从自身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入手,武夷山市从保护自身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很多的地方都在积极、主动地对接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其实对未来我们皖赣闽三省旅游的发展,还是充满期待的。

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这一路走来,我的收获很多。每一个点的采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新闻素材的积累,这是一个收获。在这12天里,我们三省的媒体记者充分发扬“走转改”的精神,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虽然每天采访节奏很紧,而且要顶着高温酷暑以及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比如我们摄像老师、摄影老师,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和架子,每到一个点都要来回奔跑抓拍,衣服每天汗湿好多遍,最后衣服上留下的都是盐巴的印子,他们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拍出来的画面更加生动好看。还有我们记者老师们,每天回到酒店都已经很晚了,还要熬夜写稿子传片子,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让我很受感动,也值得我去学习。另外我们三个省的媒体记者一路同行,有很多的交流与合作,大家之间也都成了好朋友,能与大家一起行走在这条线上,这不仅是缘分,也是“合福高铁”给我们三省记者带来的机会。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小小的感受,非常感谢。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雪玲:

感谢此次活动的举办,感谢那么多人做的后勤保障,让我有机会在12天时间里一下走过这么多地方,简直就是在玩另一种“快闪”。

这次我们的行程可以用水深火热来概括,在安徽、江西境内战高温酷暑,在福建境内顶台风暴雨。大家都晒黑了。活动过程中,我们每天白天采访、赶路,晚上写稿到凌晨,连买当地特产的时间都没有,最多只能在采访刚结束时用三、五分钟,向采访对象买宣纸、徽墨……大家都经历了体力、脑力、心理压力的多重考验。不过我还是觉得辛苦得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形成报纸、网络、电台、电视的立体报道,反映高铁沿线城市经济社会情况和高铁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利好。现在我最好的感觉就是终于不要再在大巴车上当着三省几十位媒体同仁的面发连线报道了。

高铁给沿线旅游带来的福利是不言而喻的,三省都成为彼此的后花园。采访中我了解到,今年7月份,婺源的游客量较往年同期增加了20%,三清山游客增加四成,武夷山游客增量接近50%。面对高铁带来的滚滚客源,各地都在谋求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武夷山市正着力于打造朱子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主题旅游等八大旅游项目,做精专项旅游产品。安徽歙县则借力高铁,把原先的旅游“过境地”变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推出了徽文化探访、画里乡村休闲等15条精品旅游线路。这都是可喜的现象。

此行,让我感触较深的是:自然风光见长的景区,改进、升级软硬件设施对旅游服务的提升很重要,而以人文景观见长的景区,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名村等地方发展乡村旅游,怎么留住乡愁很有艺术性。比如我们参观了武夷山下梅村与五夫镇的兴贤老街,它们最大的看点就是:都是活着的老村落、老街区,有灵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它有活人、有活水。村中沟渠通畅、流水清澈,本地居民居住在老屋之中,老屋斑驳古朴,一看就知道是真古董,不是伪文物。现在有太多老街区,相关单位为开发旅游把人迁走,修缮一新。游客旅游时看人文,其实大多是在听导游讲历史,韵味不足,因为游客无法和有当地生活积淀的人交流。如果能像五夫镇那样,有当地兼职导游工作的民俗专家来讲解,那游客的五夫之行将会收获更多。因为每个人都是书,你旅游时看风景还能翻开看看当地人的生活,多棒!

另外,此行安徽皖南的农村地区干净整洁,让我十分羡慕。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环境保洁相较皖南就有落差。整洁的地方,说明人们更爱家乡,爱得朴素,爱得真切。

此外,合肥市高新企业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大,科大讯飞的几名中科大毕业生短短几年就做出全球最好的语音识别技术,还有很多其他企业,共同铸造出合肥创新高地,我想这大概和中科大在合肥有关。我们福建也要好好打造我们的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研发能力,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以匹配我们的自贸区需求。当然,高铁拉近时空距离也能增进人才智力的交流,今天是福建主场,造次一下,我们福建可以借便捷高铁,多去合肥挖人!

江西网王旭欢:

大家好,我是中国江西网记者王旭欢。首先需要感谢的是这次难得又珍贵的采访机会,皖赣闽三省主流媒体“行走最美高铁线”采访历时12天,跨越安徽、江西、福建三省,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挖掘沿线最美的景致、最美的变化和最美的故事。从业五年,这次的采访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采访团成员做过统计,12天来,我们深入3省18个县(市、区)共计50余个采访点,白天采访、拍摄、报道,晚上赶路、赶稿,大家都是“蛮拼的”。一路走来,我们体验了“科技之城”合肥在发展高新产业中坚持创新研发,用“科技改变生活”;领略了江西“绿色崛起”下“风景独好”的秀美风光;也感受到了福建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下的蓬勃万象。沿线的自然风光、经济产业、人文历史,一幕幕让人印象深刻,合福高铁被冠以“中国颜值最高的铁路”确属实至名归。

沿线的故事美不胜收,我们的故事也跌宕起伏。

记得在安徽段4天采访时正逢酷暑,我连续3天中暑,头昏胸闷。可是看到同行们在车上传图片、利用午饭时间整理素材时,我意识到并不是在孤军奋战,随行的领队备下了防暑药品,还帮忙擦药,身体恢复的同时也重燃了战斗力。8月6日,在江西段德兴市的采访过程中,由于每天转换一个地点,大家衣服来不及干。那天深夜,我们在微信群里临时发起了一场“晒衣秀”,那晚的日记里,我记录下了最真实的心情:“这一刻,虽然苦,虽然累,虽然还要连夜赶稿,紧张之余瞥一眼微信群,我也不由得笑了。既有战斗力又懂得苦中作乐的群,总是那么有爱。”

出发前觉得12天很漫长,12天后却觉得一路的景致没有看够,一路的故事没有采够。8月9日,在采访过程中,我接到了一位广西朋友的电话,她计划前往景德镇、上饶、黄山做一次长线旅游,向我咨询出行路线,“合福高铁”这四个字已经脱口而出了,但这一刻我意识到,对于合福高铁的推介和宣传还需要我们再努力。未来的日子里,我自愿当一名“合福高铁”义务宣传员,将三省的“最美”向更多的人传播出去。

经济日报福建记者站宋雅馨:

尊敬的李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媒体界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经济日报福建记者站的宋雅馨。7月31日,我们从福州出发,历经4个半小时到达安徽合肥,体验合福高铁之快速;8月1日,我们从合肥启程,沿着合福高铁的线路,用12天的时间走过将近20个县市区、51个采访点,体验合福高铁沿线风土人情、经济文化。行走合福高铁,感受三省文化,这样的深入的采访活动前所未有。在深感合福高铁不愧为中国最美高铁的同时,我也看到了三个省不同的科技、人文景观。安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宣纸工艺、徽墨制作等科技、文化产业令人大开眼界,增长见闻。徽州古城的恢弘大气也让我直观地了解到了灿烂的徽州古文化;江西上饶名山林立,山水相间,无疑是最美高铁线上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线。

行走是为了遇见,遇见是为了丰富自己、充实他人。在打通闽赣皖三省的旅游线路之外,合福高铁让三省紧密联系,不仅是旅游上的联系,更是给沿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活动”也将三省的媒体团结在了一起。12天的时间,我们共同采访,共同报道,集三省之力把合福高铁沿线最美的景致、最好的产业、最优的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用眼睛发现美,用笔头、镜头记录美,用媒介传播美,希望能让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感受到高铁时代带来的真正变化和影响。

12天的时间说长不长,感谢闽赣皖三省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行走采访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沿线各个区域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感谢三省领队一路在工作、生活上对我们的指点与照顾;也借此机会感谢采访团所有的老师们,让我有了可以学习取经的机会。最后,希望安徽、江西的朋友们常来福建做客,乘坐高铁感受清新福建之美。谢谢大家!

新华社安徽分社杜宇:

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经过12天马不停蹄地奔波采访,最终在福州告一段落。在过去的12天里,三省主流媒体记者用实际行动践行“走转改”,用脚步丈量了合福沿线十余个市县、近50个采访点,行程逾千公里,充分感受到合福高铁的开通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交流与融合所提供的便利条件。

在安徽,合福高铁开通带来的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为当地科技自主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江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因高铁的开通得以激活,7月份上饶地区主要景区的客流量同比发生井喷式增长。

在福建,自贸区创新、高效、便捷的办事制度为当地经济起飞提供有效保障,在这里先行先试出的宝贵经验也将经由高铁带往全国各地。

12天的行程中,全体记者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在高强度、持续性的采访活动中出色完成任务,白天采访、夜间写稿、凌晨传片是采访团的真实写照。12个日夜朝夕相处,采访团的成员之间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我希望三省记者能够成为继高铁之后皖赣闽另一条交流、沟通的纽带,促进三省文化交流。最后,欢迎大家常来安徽做客。

行走,就是最美

人民网江西频道记者肖成:

12天之前,我还在飞驰的高铁列车上,憧憬着“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的采访,如今,我已经坐在总结座谈会上。12天的采访时间,既慢又快,个中经历,丰富有趣。下面,我想讲讲采访活动中的三个小片段,仅仅是三个小片段而已。

1.关于最美

在安徽科大讯飞,我们采访团一行,看到了“呆萌”的机器人小柔,打着优雅的太极、跳着节奏韵律很强的小苹果,让现场每个记者为之惊叹。其实,一路走来,让我们惊叹的不仅仅是小柔,泾县的宣纸、三清山的花岗岩、福州的三坊七巷。文化之美、风光之美、城市之美,这些各有特质的美,因为有“中国最美高铁线”的串联,而成为一个初始统一的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凭借便利的交通,饱览“美”的事物,这本身就是美的一部分。

2.关于“走转改”

在江西大茅山,参观采访完景区后,采访团的大巴因为过长,而无法通过转弯口,大家在烈日下等待近半个小时,最终在司机的努力下,坐上了车回宾馆,此时,早已过了饭点。12天的采访,是对我们记者作风的锤炼。在安徽采访期间,几乎每天都是高温,记者们冒着酷暑深入一线,为了拍摄、录音、记录,往往在外一呆就一整天。特别是摄影记者,提着几十斤的机器,上下奔波,上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白天战酷暑,晚上编稿子;下车拼采访,上车眼惺忪。”

就这样,采访团在12天的时间里,走了50余个采访点,行程1000多公里,推出了一批接地气的采访报道。我想,正是因为大家不怕苦、敢较真,扎实采访、认真写稿,才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写出这么多“高颜值”的稿件。

3.关于同行

在结束此行采访的最后一站的大巴上,几乎是采访团年龄最大的吴老师,还坐在后面跟我聊如何写稿,30多年从业时间的他,对交通行业非常熟悉,指点之间,让我思路大开,十分受益。在国内,像吴老师这样年纪依然还奋战在一线的老记者并不多见,他沉淀的知识和对职业的热情,让我这个新闻新兵,十分受鼓舞和激励。不仅如此,在此次采访活动中,参加活动的记者的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让我认识对于未来有更为明晰的努力方向。

最后,感谢皖赣闽三省省委宣传部的周密安排,感谢一路陪伴的三位领队,他们为了我们采访便利尽心尽力,十分辛苦。“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欢迎大家常来江西走走看看,记得一定要坐上“中国最美的高铁”哟。

一次难忘的跨省“走转改” 一次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谢永芳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次皖赣闽三省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的感受,我的体会是:“第一天觉得很长,最后一天觉得时间太短”。

速度与激情

这次联合采访的头开得比较“猛烈”,第一天,在合肥的启动仪式只有几十分钟,紧张地完成出镜,做好采访,拍完画面,大家立即上车,赶往采访点。当天上午共有三个采访点,午饭后,利用在休息室等待高铁的时间,摄像上传画面,另一位同事编辑画面,我抓紧时间听手机录的领导发言和采访,开写启动仪式的稿子。20分钟后,上车时间到了,大家肩扛手提大堆行李上了动车,我们迅速打开电脑继续干活。在火车到站前,当晚要播出的启动仪式文字和画面顺利地传回了家。然后,大家肩扛手提大堆行李上了汽车,开始了下午巢湖两个采访点的战斗……

在“行走最美高铁线”的联合采访中,这样的节奏几乎贯穿始终——每天早上8点半出发,白天赶路、赶采访,无午休,晚上赶稿,忙到第二天凌晨。电视需要大量的画面和同期声采访,需要组织各种场景,一旦错漏,没有时间和办法回头补救,而集体采访这种大兵团作战的方式特别不利于电视媒体开展工作,一方面,我们得提前做好采访预案,另一方面又要眼观六路,现场应变。在三十四、五摄氏度的高温下,你的脑子和身体得始终保持清醒,高速运转。采访进入后半程时,超强台风“苏迪罗”也跑来凑热闹,让联合采访团的记者们在这12天里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水深火热”。

采访中有好几位记者中暑,还有被蚊虫叮咬过敏的,脚趾磨破发炎的。尽管天气恶劣,大家仍然保持了高度的创作热情。我们江西团广电小分队分工合作,满负荷运转,行程中发稿14条,创下了跨省联合采访发稿量新纪录,而且做到了时政稿抢在当天播发,其他的稿件第二天播发,活动期间天天有稿子发。

从《安徽“智”造的速度与激情》到《婺源:当最美乡村遇到最美高铁》,从《福建古田:中国食用菌之乡迎来转型升级机遇》到《皖赣闽:放大高铁效应 促进“最美”融合》……我们用速度和激情沿高铁线完成了一次令人难忘的 “走转改”,采访团成员也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在一次又一次汗湿衣背的集体采访中建立了珍贵的友谊。

感动与振奋

这次采访收获很大,短短12天时间,我们观发展看变化,报道不仅关注了高铁之“美”,高铁沿途风光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我们还重点关注了沿线群众建设家乡的情怀之“美”,三省在“高铁+”背景下,创新发展的智慧之“美”。

8月5号,采访团一行从黄山乘坐高铁来到婺源,只花了20分钟,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切地感觉到,江西和合肥如此之近。这,就是高铁时代。高铁带给我们的变化,其实不只是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拉近了我们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它还给了沿线的老百姓和沿线省市一个机会,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发展优势,重新进行产业布局的机会,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给沿线的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带来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希望。

在宣纸之乡安徽泾县,50岁的汪息发每天要在50摄氏度高温的晒纸岗位上工作八个小时,这门看似简单的手艺需要三年的学徒期才能正式上手,而这种一取一贴一撕的重复劳动,汪息发在工厂一干就是近30年。我问他会不会觉得太简单枯燥,他回答说:“我是带着感情去揭每一张纸的,把它当作艺术来创作,就不会枯燥。”这种工匠精神,这份热爱和坚守令人感动。高铁开通后,汪息发和他们同事们承担得更多的,是在宣纸文化园通过表演绝活儿来宣传和弘扬宣纸制作这门技艺。游客多了,收入更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保护的力度也更大了。

在合福线沿途,类似的变化比比皆是:来自三省重点景区的统计数字显示,高铁开通一个月来,沿线主要景区游客量增长了20%到50%。资本呈现出向旅游业聚集的态势:汽车生产企业奇瑞探路房车露营休闲度假游,地产商深业置地转轨做温泉旅游项目……快旅时代如何留住游客慢游,各地纷纷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基因,打起了文化牌:武夷山在《印象大红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场名为《水秀》的演艺项目;江西德兴的工业旅游打上了铜文化烙印;安徽歙县开发起了系列学生游学产品。

高铁效应对现代服务业是一大红利,同时激活了高科技产业的协同创新。在科大讯飞公司、在安徽北大生物经济示范区,在黄山现代服务产业开发区、在福建自贸易区,我们非常振奋地发现,高铁是一场革命,带动着交通格局、经济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的嬗变。高铁来了,在产业布局上面,二、三线城市跟一线城市,包括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的连接更紧密了,前者可以打破行政区划,完成与后者的无缝对接,实现大产业链的合理分工,更深度地承接一、二线城市大产业外溢带来的便捷、好处和高效。

思考与启发

这次皖赣闽三省主流媒体跨省联合采访,不仅是一次“最美”线索的再发掘,同时创造了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媒体资源和新闻资源,提高主流媒体新闻宣传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新模式,实现了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一、整合 这是三省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首次组织跨省联合采访。

本次联合采访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为主题,三省省委宣传部、沿线三省相关地市、上海铁路局与南昌铁路局参与其中,这是社会资源整合;将中央媒体和三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集结成队,联合采访,这是媒体平台资源整合;梳理和报道三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和特点,这是新闻资源整合。三省的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在各省的主流媒体同时播出,形成发布矩阵,提高新闻资源的利率,达到1+1+1>3的宣传效果。为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样本,为传统主流媒体提高传播力、影响力提供新模式。

二、融合 这是一次由传统媒体引领的全媒体采访。

主流媒体肩负着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使命,目前,每家主流媒体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武器。虽然这次的采访,每省只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三路记者参团,但发稿载体囊括了报社、电台、电视台、移动电视、手机台,网络,实现了多屏全媒体发布,并被广泛转载,百度“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可以找到26万个相关页面,报道有声、有色、有图、有文、有真相,构建了全媒体的舆论宣传攻势,同时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打造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可持续的活动品牌。

为了提高报道的感染力,我们在本次采访中突出体验式报道:记者在车站、在高铁线上、在企业、在农村现场出镜;同时大量采用现场同期声,通过讲人物故事,看细节变化,导入场景,来充实内容、丰富画面。为了让电视表达更为个性化,我们还特意带去户外运动摄像器材Gopro,在运动状态中拍摄记录宣纸抄纸工艺、最美旅途,捕捉到了最身临其境与互动性最强的影像,这些画面在《探访中国宣纸之乡——泾县》、《三清山对接高铁时代的加减法》等新闻节目当中得到呈现。

三、契合 这是一次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调查。

皖赣闽三省地缘相近,人文相亲,高铁线将皖赣两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连通,为三省的合作共赢带来新的机遇。当前,各省都面临着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稳增长的压力,都面临着改革创新的任务与挑战,都面临着爬坡过坎期,此次采访全面鲜活地展现了最美高铁给沿线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及三省创新发展、绿色崛起、改革开放的生动图景,主题契合了中央精神,契合了各省的中心工作,契合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契合了社会热点,是一个以新闻生产力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探索。皖赣闽之间有什么可以优势互补的地方,有什么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在乘坐高铁,观发展看变化的过程中,在这场与最美高铁的不舍约会中,答案渐渐明朗。

“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在闽落幕

安徽日报 8月13日A2版

本报讯(记者 李跃波)8月12日,由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即将结束之际,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在福州举行。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采访团成员畅谈了行走“最美高铁线”的感受,总结联合采访活动的经验,探讨下一步深化三省媒体交流和新闻宣传合作的思路。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李书磊说,借合福高铁开通机缘策划开展的三省联合采访活动,主题鲜明,创意出色,推出了一批清新朴实、生动活泼的新闻作品,展示了三省发展的新亮点和高铁沿线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深化媒体交流合作、推动区域融合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他指出,媒体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希望三省各主流媒体深入总结经验,策划开展更多专题化、小分队形式的采访,推动联合采访活动品牌化。

据悉,从8月1日开始,由三省主流媒体共30多人组成的联合采访团,沿着合福高铁从合肥一路向南,历时12天,行程1000多公里,集中推出了一批“高颜值”“接地气”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采访活动已刊发各类新闻报道200多条。

自贸区建设的“福建创新”

安徽日报 8月12日A2版

本报讯 (记者 李跃波) 4月21日正式挂牌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已逾百天,自贸区建设情况如何,有哪些好经验值得借鉴?带着这些问题,8月11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团来到这里。

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记者见到了前来办理业务的毛先生。他说:“以前办证要跑5个部门,提交5套35份材料,办4本证,至少需要10天。如今只要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办一本证,一个工作日就能办妥。”

毛先生所说的“一本证”,是福建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也就是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统一为一本证,号码合并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极大方便了企业登记注册。

“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照一码、一章审批等服务,把方便留给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正是福建自贸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再造流程的一个缩影。”综合服务大厅负责人陈华风介绍说。

以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为出发点,3个多月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有29项为全国首创,2项创新举措被海关总署复制到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就在日前,福建省政府又向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管委会下放253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推动“办事不出区、审批不出区”。

据统计,截至8月6日,仅福州片区名称预先核准企业3331户,新设企业2028户,其中内资1895户、外资133户;注册资本总额390.26亿元;注册亿元以上企业73户。“行政服务更高效、投资环境更优良、贸易环境更便捷,始终是自贸区建设的落脚点。为此,我们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边制度创新,一边复制推广。”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肖文静接受采访时说,合福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提升了自贸区的通达条件,我们也希望安徽、江西两省的企业来福建自贸区投资发展,共同成长。

【链接】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118.04平方公里,涵盖福州、厦门和平潭三个片区。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自贸区将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平台以及两岸服务贸易合作和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

高铁开通,山区县游客增10倍

安徽日报8月11日A2版

本报讯 (记者 李跃波)说起古田,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古田会议旧址”所在地龙岩古田。其实,福建还有一个古田,为古福州府所辖十邑之一,如今是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县。8月10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团走进这里,感受高铁给这座山区县带来的变化。

记者们一出古田北站,便和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陈锦滨聊了起来。“自6月28日合福高铁开通运营以来,古田北站接待旅客10余万人次,其中游客3.6万人次,游客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可以说,高铁是古田旅游发展革命性的引擎。”陈锦滨兴奋地说。

游客来了,看什么、玩什么?陈锦滨介绍,古田县最优质的旅游资源是有着“八闽第一湖”美誉的翠屏湖和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临水宫,但这两个景点的承载力有限,为了分散日益庞大的客流,带动更多百姓发展旅游致富,县里打起了“怀想故园”乡村旅游品牌。

记者们来到位于翠屏湖畔的坂中村。1958年,坂中村村民为了支持新中国“一五”重点工程古田溪水电站的建设,舍弃家园,淹没良田,与周边村庄共同奉献出一个水域面积达37.1平方公里的翠屏湖。如今的坂中村就是整村迁徙后的库区移民村。村庄背山依水而建,坐拥山水灵动与自然之美。村民第一代库区移民建筑保存完好,现已改建为移民文化馆和民俗馆,向世人呈现翠屏湖的历史变迁及库区移民的奉献精神。搞起乡村游后,村里的年轻姑娘脱下围裙,当起了导游,表演起茶艺;大妈们做起特色美食柚叶粿,赢得众多“吃货”的心。“市里把我们村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下一步,我们还要建自行车道、山间步行栈道、野餐营地等,让游客更有玩头。”坂中村村书记彭仁东介绍说。

“像坂中村这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我们县将要打造12个,每个村的特色都不一样,可谓‘一村一品’。它们将互相映衬,共同叫响‘怀想故园’旅游品牌。”古田县副县长林纪建说。

五夫古镇:擦亮“朱子牌”带热乡村游

安徽日报 8月10日A2版

本报讯 (记者 李跃波)地处福建武夷山市的五夫镇,因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从学、著述、授徒近50年而名扬海内外,被称作朱子理学的摇篮。8月9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团走进这里,感受合福高铁给这座古镇带来的发展新契机。

兴贤古街是五夫镇历史遗迹最为集中的地方,这里有朱熹讲学立说的兴贤书院,有济灾救荒的朱子社仓,以及刘氏宗祠等10余处古建筑。古街全长1000多米,贯穿兴贤、五一、五夫3个村,和全国许多古村落一样,兴贤古街也面临着保护的困境。“这么多年,跌跌撞撞过来了,基本保持了原貌,在开发上,也有所起色。”五夫镇党委书记周建平说。

周建平所说的“起色”指的是姜东成改造的五夫民俗和朱子文化展示馆。姜东成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五夫人,对朱子文化有着深入研究。他从4家人手里租来了几间老屋,花了17万元进行修缮,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老屋的建筑特色。凡到古街的游客看到有这么一处古色古香的老宅都会进去参观、拍照,姜东成就主动给游客介绍五夫的文化、朱熹的故事。他还在老屋设置了“龙鲤戏”等民俗展示间、朱子相关物品展示厅,售卖朱熹书法拓片、五夫土特产等。“虽然收入有限,但当村民意识到老房子也是有价值的,大家就会主动去保护它。”姜东成深有感触地说。

漫步古街,每隔几米,就有村民在售卖莲子,记者和几位村民聊了聊,最近一个月,来这里的游客明显多了,他们的生意也比以前好,一包莲子卖50元,一天能卖十几包。“五夫是著名的白莲之乡,眼下正是荷花盛开时,万亩荷花,非常壮观。”周建平说,合福高铁拉近了五夫古镇与福州、合肥、上海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给我们带来了人流客流,现在我们着力打响朱子文化牌和荷花旅游牌,以此带动更多百姓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受益,从而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

复兴“万里茶道”

福建武夷山融入“一带一路”

来源:中安在线 时间:2015-08-10 09:24:53 作者:徐晓景

中安在线8月9日讯(记者 徐晓景)6月28日正式开通的合福高铁,串起武夷山、黄山、三清山3个世界遗产地和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不仅使武夷山旅游客源辐射半径大幅拓展,而且推动以武夷山为核心的周边旅游资源整合。8月9日,安徽、江西、福建三省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组来到武夷山,今年武夷山将以“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为主题,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全长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的国际古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途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古商道。

“万里茶道”沿线,有风光旖旎的南国水乡、山河壮美的中原腹地、气象雄浑的塞外大漠、银装素裹的雪域高原,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沿线城市合作的先导产业。围绕高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武夷山大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对接合福高铁站点的路网建设,已开通5条景区直通车线路和到周边县市的旅游直通车,完成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引进澳凯等航空公司,加密厦门、深圳等航班。建成南源岭、机场、火车站、度假区、九曲码头旅游咨询服务中心6处,建成高铁站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实施旅游休闲产品建设,打造滨溪酒吧活力片区、茶会所商务片区、兰汤咖啡会所、红酒屋文艺片区、公馆美食片区、杜坝风情小镇片区,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夜间休闲聚落。

下梅村是“万里茶道”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去年武夷山通过举办市长峰会倒逼下梅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古村落修复、城市雕塑及广场、景隆码头、邹氏家祠等八项工程建设,重现昔日茶埠辉煌。记者了解到,今年将重点围绕古村落保护和安置区建设2个工作重点和下梅旅游综合体商业街、游客服务中心、配套酒店、文化博物馆等5个子项目建设,有重点、按时序推进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同时,把下梅村纳入武夷山重要旅游线路,并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开辟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游以及沿线城市茶文化体验游、青山秀水游、晋商文化游、草原风情游等特色精品线路,打响“万里茶道”旅游品牌。

此外,“万里茶道”城市博览园也在规划。该项目参照上海世博园模式,立足“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主题,运用“一城市一展馆”的形式,在下梅建设沿线城市文化风貌展示窗口和经贸合作平台。项目建成后将设立城市展馆,引入特色文化业态,定期举办沿线城市文化风情展示,推动沿线城市在文化、旅游、经贸等全方位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城市博览园。

古田:打造福州后花园

来源:中安在线 时间:2015-08-10 22:29:45 作者: 徐晓景

古田县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西南部,地处福州、南平、宁德三市交汇的中心点上,尽管距离省会福州很近,但囿于交通,古田和福州的交流被大山阻断。今年6月28日,合福高铁开通,古田北站成为合福高铁在宁德市设立的唯一站点,游客从福州乘坐合福高铁到古田北站仅需18分钟,从上海到古田北站也仅需4个小时。山清水秀的古田成了名副其实的“福州后花园”。

“合福高铁开通后,食用菌销量增加很多,以前一天能批发2500斤茶树菌,现在翻了一倍。”在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老板郑建仲忙得不亦乐乎。像老郑一样在批发市场里做食用菌生意的还有很多。古田是全国著名的“中国食用菌之都”,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品产销集散地,银耳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郑建仲说,高铁的开通带来了人流、游客,食用菌作为当地特产广受欢迎,销量噌噌地往上涨。

古田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千年古迹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有敬祀“妇女儿童保护神”陈靖姑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水宫祖庙,而且“陈靖姑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和闽台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有千年古刹极乐寺,曾连任八届中国佛教会主席和新中国首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的圆瑛法师曾在此担任过住持;有美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翠屏湖和金钟湖,每年都有20多万游人和朝圣者慕名而至。这些优秀景点遍布全县,地方特色浓郁,既可组织成翠屏湖休闲度假之旅,又可组织成温泉养生康体之旅、临水宫祈福求子之旅、宗教参禅祈愿之旅、高山草场之旅和食用菌科考之旅、工业旅游之旅、畅游闽江之旅等。“乘合福高铁,成朝圣之旅,了祈福之愿”是游客对古田旅游资源的共同认识与评价,是合福高铁线路上不可错过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广大游客香客们搭乘飞速奔驰的合福高铁,在“古田北站”下车,就可以十分顺利抵达有着千年历史的临水宫祖庙,领略雄伟壮观的唐代建筑群,朝拜造福人间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完成一回圆满的朝圣之旅,许下一通阖家平安的祈福之愿,感受一番闽都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特殊魅力。

近年来,古田县抢抓“两高”(即高速公路、高铁)开通的机遇,结合推进精准扶贫和“两增收一美丽”(即村民增收、村财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县已遴选出了包括杉洋镇白溪村、平湖镇富达村、大桥镇公馆村等在内的,含生态休闲型、红色旅游型、库区特色型、历史积淀型、民族特色型等类型的示范村12个。每个景点依托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不同主题游的品牌,如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科普教育游、休闲山水游、宗教朝圣游、避暑养生游、体育运动游、休闲度假游、农业观光游、农作体验游等,吸引众多游客在此观光休闲度假,从而促进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增值。

江西日报2015年8月10日B2

古茶道接轨高铁线

——踏访武夷山下梅村

本报特派记者 夏 晓

小溪穿流而过,把下梅村分成了南北两条街。虽然古旧,可是300多年前,这条宽约两米的小溪曾日行筏300余艘,满载着新茶,顺信江下鄱阳湖,继而穿湖出九江口进入长江,远赴山西、华北,乃至中亚、俄罗斯。

下梅这个横亘在群山之中的小村庄,便是万里茶道的起点。8月9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采访团从武夷山市市区出发,驱车半个多小时踏访武夷山市下梅村。

小石桥下溪水淙淙,溪两岸木质风雨廊下,坐着三三两两喝茶聊天的老人。恢宏的老建筑依旧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据武夷民俗专家邹全荣介绍,康熙十九年,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且转运不绝。在万里茶道雕塑广场,由茶叶、竹筏、水浪等元素组成的雕塑主体,坚毅挺拔、精致动人,重现了当年“每日行筏三百艘”的繁荣景象。

有“最美高铁线”之称的合福高铁穿过武夷山,它悄然改变着武夷山的旅游和武夷山茶业。据武夷山茶叶行业相关机构预测,随着高铁通车,武夷山市茶叶销售年收入至少增加5亿元。

“一条高铁,连接了古老的万里茶道,铺就了新时代的致富茶路。”看着武夷山源源不断的客流,邹全荣说:“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山水迢迢,武夷山的茶叶‘走出去’很艰辛。如今,茶叶‘坐’上高铁,更快捷地销往世界。”

当地茶商后人正循着先辈的足迹,卖起了“文化茶”;而不久的将来,一个以“万里茶道”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也将在此横空出世,下梅村将重现昔日万里茶道起点的辉煌。如今,在武夷山,成千上万的茶农纷纷抓住这次“淘金”的大好机遇。他们建立自己的茶叶庄园,打造茶叶观光线,为游客提供茶叶栽培、种植、制作和加工的全过程现场体验。

江西日报2015年8月12日B2

自贸区创业更自由

本报特派记者 夏 晓

位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行政服务中心人来人往,自助填单台挤满前来了解自贸区政策和申办各项事务的企业代表。候号区的一面LED墙循环播放着福州片区功能定位宣传片,“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关键词频频入眼来。

8月11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采访团走进这块“改革创新试验田”,感受先行先试、敢于探索的激情。

“自贸区是干什么的?”“在自贸区能不能买到便宜的东西?”“自贸区给福建带来了什么?”……面对记者们一连串的提问,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肖文静说:“建设自贸区是一项国家战略,你看福建自贸区前面冠于‘中国’,我们是在为国家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出来的成果是要在其他地区进行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后,政府的行政职能改革就围绕着“负面清单”由事前审批变事中、事后监管,效率更高,贸易、投资更加便利、自由。据介绍,福建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一表申报”,即在福州片区门户网站设立一口受理平台,企业设立、变更,足不出户,只需点击“一口受理”平台,在网上填报“一张表格”即可,免于在企业与服务大厅之间多次往返。

肖文静说,这正是福建自贸试验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再造流程的一个缩影,福建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也就是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国税、地税)登记证统一为一本证,号码合并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进一步方便企业入驻自贸片区投资兴业。

自贸区建设为深化改革和开放打开了一扇重要之门,也为海内外企业投资兴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挂牌3个多月来,福州片区预核准企业3331户,新设企业2028户;注册资本总额390.26亿元;注册亿元以上企业73户。

“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栏目

福建古田:中国食用菌之乡借高铁转型升级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谢永芳 付忆静 袁权

口导: 8月10号,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团来到福建古田,了解高铁给这座“中国食用菌之都”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机遇。

【正文】:下午五点,记者来到著名的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只见茶树菇、竹荪、银耳等食用菌堆在一块儿,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同期】批发商 郑建仲 上海、北京、杭州都有卖,最远卖到哪儿?内蒙古。铁路开通之后,对我们的销售有什么帮助吗?肯定好,销售量提高一倍,一倍是多少?比如说过去3000,现在5000斤。

【正文】:郑建仲说,早上的6点到10点,是全天交易的最高峰,几千客商穿梭其间,非常热闹。目前,古田开发种植的食用菌品种共有36个,每天,当地25个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将货源运送到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同期】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副主任 余根明 像我们市场上每年交易量是1.6万吨,交易额在6.2亿。主要以干货为主,银耳最多,可能占全国的90%以上。

【正文】:除了场内交易,在线下,全县151家经营食用菌的网商也在发力,2014年,古田食用菌网络交易额超过5亿元。据统计,来自食用菌产业的收入占到当地农民人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眼下,随着古田发展的交通瓶颈被打破,当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迎来新的机遇。

【同期】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副局长 雷银清 (记者:转型升级的任务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的配套提升;第二是科研平台建设;另外一个从文化方面,原来古田传统食用菌产业注重产量质量,现在要结合旅游,跟文化一起结合起来做这个事情。

【正文】:记者了解到,古田县已经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设菌业研究院,谋求从全国产销量最大的“食用菌之都”升级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菌种供应、生产加工、交易物流、科技研发中心以及国际食用菌人才交流中心,擦亮食用菌名片,同时,融入全国高铁经济圈,发展壮大旅游业和生态工业,建设“菌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古田。

“清婺景”产品落地厦门:1+1+1>3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谢永芳 付忆静 袁权

【导语】由三清山、婺源、景德镇古窑三家5A级景区联合打造的“中国最美之旅”品牌,昨天亮相2015年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博览会,高铁正催生区域旅游一体化,放大“最美”效应。

【正文】在这次展会上,以“最美山川、最美乡村、最美陶瓷”为主题的江西展区引人注目。江西在中国最美高铁线上推出的首个抱团旅游产品在厦门市民当中反响强烈。

【同期】厦门市民:高铁通了,很方便了,我们一定会去的。

【正文】三清山、婺源、景德镇古窑是受邀参会的国内唯一景区资源,萌芽于2014年底的“最美之旅”通过这次厦门之行,完成了从品牌宣传到落地实施的跨越,今后将以远端市场、新兴市场、海外市场为突破点,攻城掠地,最终使“最美之旅”品牌,成为比肩“昆大丽”的经典旅游线路。

【同期】三清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杨静:这3家5A级景区不仅地域相邻,资源互补,而且景区文化相互融合,组成旅游线路产品内容丰富,特色明显,优势突出。

【同期】婺源旅游集团公司品牌部负责人 占斌:京福高铁开通后,婺源到福建武夷山仅需1小时,到福建省会福州仅需2个小时,一日游、周末游即将成为福建、江西等地旅游往来的主流。

【同期】景德镇古窑景区副总经理 洪玲:将‘最美之旅’的旅游产品整体打包进行营销,能让参展者不仅仅感受江西的独特资源,更能享受实实在在的产品。

【正文】福建市场是江西重要的客源地,也是通向东南亚、港澳台的桥头堡。会上,三景区与福建省最大的旅行社——厦门建发国旅签订协议。业界认为,在合福高铁开通以及国家推动落实2.5天假期的利好政策刺激下,这条融合了江西自然人文精华的特色黄金线路,有望成为最美高铁上的龙头产品。

【同期】厦门建发国旅副总经理 王君瑜:我们前期做过调研,我们非常看好这个产品,预计游客量将翻倍。这完全没有问题。

【正文】“清婺景”资源差异性明显,淡旺季互补性强,这次联合不仅跨景区、跨行政区域,还是跨所有制合作。据预计,按双方互送客源比例增加10%计算,每地旅游人次至少增加10多万人次,带来2个亿的现金流。这种区域一体化模式对于江西鄱阳湖地区、武功山片区等高密度旅游资源区域的旅游开发与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皖赣闽:放大高铁效应促进“最美”融合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谢永芳 付忆静 袁权

【导语】:由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采访团日前结束了为期十多天的联合采访活动。合福高铁开通满月,到底给沿线居民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布局带来哪些变化?有哪些经验值得江西思考和借鉴?来看报道。

【正文】:乘高铁,搭汽车,进企业,访农家……8月1号,来自三省主流媒体的30多名记者从合肥一路向南,行程1000多公里,深入近20个县(市、区)的51个采访点,观发展、看变化。

【同期】安徽游客 杜宇:去年我从合肥到婺源,我记得坐火车坐了7个小时,今年,从黄山和婺源只用了20分钟,交通上有很大的便利。

【正文】:旅游业显然是高铁+时代最大的受益行业,来自三省重点景区的统计数字显示,高铁开通一个月来,各景区游客量增长了20%到50%,快旅时代如何留住游客慢游,大家不约而同打起了文化牌。福建武夷山在《印象大红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场名为《水秀》的演艺项目;江西德兴的工业旅游打上了铜文化烙印,安徽歙县开发起了游学产品。

【同期】安徽雁之旅总经理 方永红:我们七月份接待的游客当中,研学这块占公司业务的三分之一。

【正文】:在最美高铁沿线,其他行业的资本也呈现出向旅游业聚集的态势,汽车生产企业奇瑞探路房车露营休闲度假游,地产商深业置地转轨做温泉旅游项目,宣纸之乡泾县从传统的制纸业独大迈向文旅并重。挖掘历史文化基因,重塑现代旅游业灵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高铁沿线城市的共识。

【同期】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区工作人员:文化如何与商业进行协调,前期主要挖掘它的文化体验为主,比如它的人文文化,比如它的饮食民俗性的文化,我们再从中找到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经验和它的素材,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文创的延伸和发展。

【正文】:除了旅游业在分享高铁红利,高铁效应对高技术产业而言,也是一次价值的重估,进一步激活了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

【同期】安徽科大讯飞公司营销中心 任萍萍 因为科技公司人才是核心竞争力,高铁开通后,对于人才引进要便利很多,同时科技公司要向全国各地推广产品,在各地成立办事处分子公司,高铁会带来很多便利。

【同期】中国(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 肖文静:想让贸易投资便利化,贸易就要有相互往来,交通是什么,交通就是一个基础,这样一个重要的高铁沿线,一定会对自贸区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同期】黄山市徽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李春明: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后发,现在变成优势了,我们现在在产业布局上面,包括人流信息流方面,跟一线城市,包括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我们现在连接更紧密了。实际上在产业分工上,我们可以打破行政区划,我们能够完成原来这种二、三线城市跟一、二线城市无缝对接,实现大产业链的合理分工,承接一二线城市大产业外溢带来的便捷好处和高效。

【正文】:高铁是一场革命,带动的是整个交通格局、经济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的嬗变。当前,江西已经进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皖赣闽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强化共同市场,如何合作共赢,安徽的“五位一体”创新生态体系,福建自贸区的改革红利,以及沿线城市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同样面对转型升级课题,正在打造绿色样板的江西,具有借鉴意义。

三省联合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在福建召开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谢永芳 付忆静 袁权

【正文】:皖赣闽三省“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即将结束,福建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采访团行走感受和心得。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出席。据统计,十二天里,联合采访团深入农村、社区、企业采访,共刊播各类新闻报道200多篇,集中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接地气的报道,展现了合福高铁沿线各地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发展,三省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系列报道

福建“实验田”:改革创新助力自贸区经济腾飞

来源:中国江西网 编辑:文人忠 作者:王旭欢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王旭欢报道: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118.04平方公里,涵盖福州、厦门和平潭三个片区,从成立至今已逾百日。记者了解到,自4月21日挂牌到7月20日,自贸区新增企业3429户,注册资本865.57亿元,其中新增台资企业193户,合同台资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7%和275%。“自贸区建设运行情况如何?”“自贸区给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带着这些疑问,8月11日,“行走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团一行来到这里,了解自贸区在运行过程中的创新经验。

全国首创“一照一码”登记制

办事不出区方便客商投资兴业

8月11日15时许,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内光洁明亮,来自多家的企业代表们,有的伫立在展板前了解自贸区政策和规划,有的在等候区排队等候办理业务。

“以前办证要跑5个部门,提交5套35份材料,办4本证,至少需要10天。如今只要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办一本证,一个工作日就能办妥了。”前来办事的毛先生拿着材料,微笑地说。

古徽新韵

江西日报记者 林君 摄影报道

有着“中国最美高铁线”之称的合福高铁开通已有月余,悄然改变着皖赣闽三省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也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8月1日,记者从合福高铁起点——安徽合肥出发,一路向南探访“中国最美高铁线”的沿途之美。

合福高铁在安徽境内穿越合肥、铜陵、宣城、黄山等市,营运里程340余公里,为皖赣闽三省中距离最长。安徽沿线各地享受着“高铁红利”,也依托着“最美高铁线”向外展示魅力安徽新形象。

合肥作为合福高铁与京沪高铁连接的重要枢纽,这座科技之城、创新之城依托高铁的“经济纽带”作用,以中科大先研院、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企业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展示着安徽“智造”的独特魅力。芜湖和铜陵这两颗皖江明珠,随着合福高铁的开通迈入“高铁时代”,两地积极创新旅游业态,巧做“无中生有”、“移花接木”、“节外生枝”的文章,打造了方特欢乐世界和以铜文化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业态,以富有魅力的新产品留住客、聚住金。因为便捷的高铁交通,来宣城泾县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的游客更多了,传统非遗的魅力有了更广的展示传播平台;高铁通到绩溪,绩溪伏岭镇徽戏童子班的小演员便乘着高铁去北京演出,将非遗带出深闺。典雅庄重的徽州古城,往来的游客中不乏外国面孔,“讯飞爱途智慧旅游平台”为八方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平台……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剧徽学徽菜徽商徽州另有四宝,皖山皖水皖风皖韵皖地尽是一流。随着合福高铁的开通,此刻古老而又极具韵味的安徽不断涌动着,仿佛要让那悠悠的老徽味和蓬勃的新韵味日传千里。

擦亮

【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

江西日报记者 林 君 摄影报道

8月4日傍晚,由黄山北开往婺源的G325次高铁动车窗外美景不断,仅22分钟便抵达了熟悉且亲切的婺源。这里峰峦叠翠,处处有开不败的四季山花;这里溪涧纵横,每每都荡漾着粉墙黛瓦。这里的村落,老屋里雕满了荣耀和奢华;这里的民风,醇厚中散发出淡淡的儒雅。合福高铁开通后,婺源迎来“高铁时代”,詹天佑故里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为放大高铁效应,婺源多措并举,努力实现“老家慢生活”精准对接“高铁快时代”,奏响高铁经济华丽乐章。

合福高铁呼啸而来,与风竞速,把德兴带入国家“高铁俱乐部”。曾经偏居一隅的山城大步迈向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给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德兴紧紧抓住地处浙赣皖边界精品旅游线重要交通门户的优势,打造内通外畅的旅游交通路网。不久的将来,南来北往的旅客经德兴集散到达婺源和三清山核心景区,将成为最便捷的出行线路之一。

高铁让三清山插上“翅膀”起飞,为其带来了更多的高铁客户。对于三清山而言,旅游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面对高铁红利,三清山苦练内功,着力打造江西省旅游示范景区。从去年开始,三清山围绕“山上山下双核发展”战略,积极开发新兴旅游业态,完善旅游要素链条,吸引游客留下来。

借势沪昆高铁与合福高铁在上饶十字交汇的历史机遇,上饶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绿色崛起”的朝阳产业来打造,以“高大上”之势拉开该县旅游开发大幕。灵山,一个集运动休闲、度假养生、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国际化旅游景区已然展示在世人面前;五府山,依托中华蜜蜂原产地的地理优势,加快打造中华蜜蜂文化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家中蜂文化主题园。

合福高铁让皖赣闽三省人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视野更加宽广、生活半径越来越大,高铁给我们的惊喜也将越来越多。乘高铁迈绿色崛起新步伐,合福高铁将使“江西风景独好”的旅游品牌更加响亮。

清新福建

江西日报记者 林 君 摄影报道

最美高铁线合福高铁穿过皖赣两个中部省份,便来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一列列动车纵横穿行于闽山闽水间,一路疾驶。截至8月12日,合福高铁已开通46天,时值暑期旅游旺季,这条高铁福建段已发送旅客超177万人次。合福高铁福建段正线280余公里,经过南平、宁德、福州三市,设有武夷山北、武夷山东、建瓯西、南平北、古田北、闽清北、福州等七站。作为福建省境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福建依托合福高铁,拓展华中华北旅游市场,构建环海峡旅游“新通道”,跨省游变身“周边游”,省内旅游同城化,沿线城市出游热情逐步释放,高铁成为“黄金旅游通道”。

乘合福高铁,游清新福建。漫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慢品武夷山大红袍清心茶韵;慢游五夫古镇,品味朱子文化;走进万里茶道起点下梅古村,看古民居风情,听茶商往事,感受当年水浮路转的繁荣景象;泛舟“八闽第一湖”翠屏湖,到“美丽乡村”坂中村来一场清新乡野之旅;漫步三坊七巷,在繁华都市中观赏明清古建,感受城市里坊,亲近近代名人,来一场怀旧之旅。

同时,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合福高铁使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都连接了起来,扩张了皖赣闽三省“经济交往”的“边界”,拉动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福建自贸区还设计了跨境电子商务,以及相应的免税、退税政策,游客购物也有更加优惠的条件。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