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三项学习教育园地 > 正文

厦门日报社:以活动创意推动两岸民间交流

2015-10-13 16:13:09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作者: 李泉佃  
视频加载中...

□ 文/李泉佃 王 彪 李莉琴

厦门日报社地处大陆对台工作的最前沿,拥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在海峡西岸占据了主流媒体的高度。这些年,厦门日报社始终在两岸民间交流中积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两岸传媒双向交流新举措,跨行业整合两岸优势资源,推动两岸民间在文化、经济、传媒等领域的深度交流。这些年相继开展了两岸甜蜜季、两岸汉字节、两岸斗茶等系列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在两岸影响甚广,活动的运作模式得到中央和省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所有这些活动中,尤以厦门日报社旗下《厦门晚报》发起组织的两岸斗茶活动为特色。其作为全国第一个横跨两岸、时间长、范围广、权威性最高的两岸茶界交流平台,经过前后八年的深耕,对接起两岸茶业前、中、后端产业,推动了两岸茶产业链聚集,更推动了两岸民众友好往来,创新出两岸民间交流的一种新型模式。这一模式首开两岸茶业界先河,被业界专家称为两岸斗茶“厦门模式”。

一、以茶交流为平台,推动两岸文化融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就对台工作而言,文化是其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

海峡两岸相通的文化传统是天然的精神纽带。学术界认为,闽台文化互为镜像,是同质文化,属于同一个经济文化区域,即闽台文化区。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台湾民众保留了闽南文化,自然就留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闽台两地历来都有以茶会友的传统,茶文化已经成为民间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早在200多年前,福建先人漂洋过海开拓台岛,带去了武夷山、安溪等地的珍贵茶种,并把种植技术和制作工艺带到台湾。一脉相承的闽台茶叶经过各自水土的滋养,生成不同的风味。作为同是生产乌龙茶的主要地区,闽台地区形成了一个功夫茶文化圈。从共通的文化延伸出两岸活动,就是顺势而为了。鉴于此,打造“两岸斗茶”的构想被提出。

举办两岸斗茶,厦门日报社有良好的基础。早在2005年,《厦门晚报》首创了“闽南斗茶”活动,历经多年,赛茶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参赛企业一年比一年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虽然这一活动当初仅在闽省南部几个地市范围内举办,但海峡对岸的台湾茶界同行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参观,并表达了合作意向。六年之后的2011年,《厦门晚报》与台湾阿里山茶业协会携手,将“闽南斗茶”升格为“两岸斗茶”。活动以民间传统斗茶形式举行,旨在促进两岸茶叶产业交流,进一步推动茶文化发展,也为两岸文化融合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第一届两岸斗茶决赛的现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嘉义市市长黄敏惠致辞时说,“两岸斗什么都不好,就是斗茶好”,赢得两岸茶商和媒体人的喝彩。

2015年4月7日,两岸斗茶组委会名誉主任、厦门日报社社长李泉佃带领两岸斗茶赴台交流考察团一行60多人,首次与台湾茶人共同举办奉茶节活动,“感恩·奉茶”主题贯穿交流活动全程。4月12日,两岸斗茶赴台考察团在台北与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廖万隆举行会谈。廖万隆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两岸斗茶为两岸茶界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两岸应进一步携手推广中华茶文化,在更宽广领域开展两岸业界互联。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两岸业界权威平台

厦门的民间社团对台交流一直较为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2010年间,厦门市社科联所辖学会、协会、研究会共举办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相关活动100多项。一些重大活动,成为厦门对台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也成为厦门对台交流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和亮点,树立了厦门在两岸闽南文化交流中的龙头地位。但同时,一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厦门民间交流拓展的空间。比如,多数民间交流主体缺少“核心竞争力”,没有相应的学术权威性,难以让对方认可。

厦门日报社意识到这点,组织人力开展攻关研究,短时间内推出一系列整改举措,整合两岸各方资源优势,共同磋商、谈判、协调,最终达成了共识,从专家团队、规则、标准三个向度,做足“权威性”的功夫。

首先,组建权威的专家团队。为求赛事的公平、公正和客观,两岸斗茶活动的审评委员会专家团聚集了两岸茶界权威人士,其技术支持单位是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台湾茶叶改良推广中心,阵容十分强大。如,来自大陆方面有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来自台湾方面有台湾茶评权威(台湾农委会直属的茶叶改良场主任)杨盛勋,茶叶改良场课长陈国任等。

其次,设立公平合理的斗茶规则。《厦门晚报》真正把活动作为品牌来培育,淡化活动的商业味。斗茶活动的基本规则是,参赛茶商只要交1000克茶样,报社不收钱,获评茶王、金奖、银奖还发给奖金。具体评审原则是将台湾的合议制、淘汰制与大陆的打分制相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原则,确保不会漏掉一泡好茶,也不会误选不好的茶。

再次,统一两岸乌龙茶标准。在开展两岸斗茶前,两岸茶业的评判标准一直是各行一套,不利交流。通过厦门日报社的不懈努力,双方于2012年9月共同制定了两岸乌龙茶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目前已被编入台湾大学农业系的教学大纲,被福建农林大学、杭州国家茶叶研究院、安徽农林大学编入教材。至此,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活动打破了两岸农产品的技术壁垒和交流藩篱,成为两岸茶业界的权威标杆。

鉴于两岸斗茶广泛的参与性和业界的权威性,台湾中部地区的蓝营和绿营的官员每届都共同参加了活动。2014年3月份,两岸斗茶嘉义分赛场升级为台湾赛区,台湾各茶种争相加入到“两岸斗茶”活动中来,打破了原来台湾各产茶区互不往来的局面。这意味着两岸斗茶活动已经成为全台湾业界共同认可的茶业评审权威平台。

因此,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获得了“两岸茶界风向标”的美誉。在举办两岸斗茶不乏其众的当今,一个由媒体首创并发起的活动却成为左右两岸茶界的风向标,难能可贵。

三、“向南部”“沉下去”,入岛交流开两岸业界先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福建省的对台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今后的对台工作要向基层延伸、向南部发展、向青少年倾斜。围绕着习总书记的要求,两岸斗茶组委会运作中力求突出“三个重”原则:重基层民众交流,重专业技术交流,重入岛交流。

两岸斗茶系列活动,包括“两岸茶王赛”“茶业高峰论坛”“茶业品鉴会”“茶叶产区行”等主活动,以及“茶仙赛”“茶叶形象大使评选”“十佳茶艺小姐评选”等配套活动,从年初征集茶样到年底的斗茶高潮,连续推出,持续发酵,聚集读者的关注力,逐渐引发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

这个“两岸味”十足的斗茶活动,不论是主活动还是配套活动,每个活动都获得台湾同胞的热情参与。不仅有来自台湾的专家、茶商茶农,还有台湾当地的茶艺小姐。2012年举办的两岸十佳茶艺形象大使评选,来自高雄的选手颜伊莲进入前十强。

两岸斗茶每年在厦门和嘉义轮流举办。除了组团参赛之外,每年三四月,斗茶组委会都组织一次入台湾岛的交流活动。活动对象是茶商茶农和爱茶人士;活动内容是组织大陆的茶商茶农到台湾的茶产区参观茶园,学习交流制茶工艺,考察当地的茶叶营销;而在台活动则以嘉义为中心,辐射到新北、台南等台湾的中南部。

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给台湾中南部的人民制造了与大陆直接交流的机会。一些台湾同胞因此首次走进大陆。大阿里山茶区的瑞峰大窑茶园负责人叶旭清,经营茶园33年,为参加斗茶,第一次来厦门。逸菘茶园负责人刘铭松去年来厦门两次,都是为了参加斗茶赛。他们说,厦门的斗茶“十分热闹,十分扎实”“一看吓一跳”。更多的两岸茶人,在茶会上交结了新朋友,建立了友谊。

2014年3月底,两岸斗茶组委会一行70余人,包括来自厦门、安溪、武夷山、漳州、汕头等5地的茶叶协会负责人和茶商代表,到台湾嘉义与台湾的茶商茶农“零距离”交流。两岸茶叶界围绕茶叶科普教育、生产与市场营销、产区科学种植管理等方面展开切磋。由此,两岸斗茶活动直接带动了两岸观光产业的发展和茶叶工艺的提升。

这样的活动无疑是最接地气,最深入的民间交流活动,让平时少与大陆接触的台湾中南部基层民众,增进了对大陆的了解,减少了因隔阂产生的误读。

四、聚媒体合力,提升活动影响力

经过八年的运作,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横跨两岸、时间长、范围广、权威性最高的两岸茶界交流平台,成为厦门的特色经贸、文化名片。

由于两岸斗茶在两岸农业深层次融合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再加上主办者厦门日报社的媒体身份,吸引了两岸各大媒体眼球,在全球颇有影响力的美国CNN网站也专门就此做了一期深度报道。每届两岸斗茶在台湾地区举办活动,台湾中视、东森电视台及新华社、香港《大公报》、福建电视台、《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电视台、厦广新闻、《海西晨报》《海峡都市报》等海内外数十家媒体都前来聚焦赛事。

这些年来,两岸斗茶的影响力持续上升,培植出了一个又一个知名茶企和热销品种,如雾中天、三国饮艺,以及海堤、八马等热销品种。参与的茶商茶农从最初到200人上升到目前突破6万人;茶样从三十多个到2015年的5000多个;品种从单一的清香型的铁观音,到清香、浓重铁观、红茶、大红袍、白芽奇兰、凤凰单纵、普洱、青心乌龙(两岸高山茶)等,涵盖了大部分的茶叶品种;赛区也从厦门与嘉义单一地区,扩展到全台湾赛区和大陆的厦门、武夷山、安溪、漳州、汕头、云南、澳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1个赛区。

两岸斗茶在拓展分赛区时,运用了“品牌植入”的概念,即依托当地的茶叶协会和主流都市类报刊,将厦门当地成熟的运作方式移植到茶产区,与厦门当地的主场活动遥相呼应,在几大赛区织就一张强大的互动网络,迅速在当地引发斗茶热潮。同时,通过网络、APP客户端等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推动两岸斗茶品牌蜚声海内外。2013年,《厦门晚报》在中国晚报协会年会上推介了两岸斗茶的品牌活动,全国26家茶叶产销区的晚报社,如《深圳晚报》《齐鲁晚报》《成都晚报》等,纷纷与厦门日报社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期携手推广两岸斗茶,共同做大平台。

2014年3月,两岸斗茶组委会筹备成立“两岸茶商联合会”。目前为止,两岸共有近百家行业协会、6万余家茶商加入两岸斗茶活动,其中半数来自台湾,成为名符其实的“两岸”范畴的活动。澳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陆续加盟了该活动。至此,“两岸斗茶”开始走向世界。2014年10月,两岸斗茶组委会组织了首届“世界茶商领袖圆桌会议”。据悉,这是目前在全世界茶商范围举办的最高规格论坛。

厦门日报社旗下厦门晚报社主导推动的两岸斗茶活动借助于闽南茶文化平台,让“两岸同胞携手同心”,推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建立了独有的文化产业化,平台品牌化,交流基层化,运作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文化统战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一以茶文化、茶交流为核心的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在市场化的串联运作过程中展现了多重领域联动的辐射性和联动性,打破了两岸的农产品交流的藩篱,推动两岸茶文化的交流,并促成两岸茶业市场的对接,带动茶叶工艺的提升。而参加活动的两岸民众相互串门式的走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岸观光产业的发展;两岸乌龙茶统一标准进入大学教材,也体现了两岸教育正在融合。因此说,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从一个单项的突破口,将单项的文化做到民间交流的极致,给两岸民众交流提供正能量,也给其他领域的文化产业化提供了一个两岸民间交流的样板。

这些年,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重大意义在于一点一滴地汇积两岸之间的积极民意,建构出两岸关系平稳发展的民意基础。(作者分别是厦门日报社社长、编委、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