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新牛市下的证券报道:创新思路与平衡把握

2015-10-13 16:12:29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作者:   
视频加载中...

——以《今日早报》实践为例

提要:证券报道是财经新闻的一个重要单元。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A股迎来了一波空前“牛市”,在报道内容和受众需求的骤变下,证券报道也迎来了“新常态”。作为都市类媒体,以财经新闻见长的《今日早报》在证券报道上进行了多处尝试和创新,本文总结出其中一些做法。

关键词:新牛市 证券报道 创新 今日早报

□ 文/高丽莎 刘 伟

新牛市对证券报道提出新要求

今年股市迎来了一波“新牛市”,相较上一波牛市,目前这一轮牛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对证券报道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新牛市下证券报道内容变得多样化。这一轮牛市与以往几轮牛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杠杆资金的进入,特别是融资融券的力量。目前融资余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这也导致了A股创造了最高2.4万亿元的全球单日最大成交纪录,市场异常火爆。同时,IPO重启后新股的神话效应导致了投资者打新的狂热,出现暴风科技39个涨停这样的极端个案。一些玩家还热衷追炒新三板,新三板指数疯狂涨跌俨如赌场,投资者一夜暴富一夜赤贫的故事随处可见。这些市场新现象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

证券报道受众群趋向年轻化。随着股市行情持续活跃,今年新股民纷纷跑步入场,新开股票户数连创新高。与此同时,新牛市还体现在80后、90后等“小鲜肉”的广泛参与。他们大多30岁以下,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与老股民相比,新股民在操作上显得更加生猛,他们胆子大,敢于大量融资入市,这也是与以往牛市不同的一点。80后、90后成为投资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由于经验和专业水平的缺乏,偏爱浅显易懂的证券资讯,都市类媒体证券报道也成为这部分群体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他们对证券资讯的要求也更为挑剔,需要更直观、快速、便捷、有效的证券报道。

证券报道效应放大化。时下不少都市类媒体财经版面都设置了各种荐股栏目,报道中不乏对大盘走势的预估,带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尤为吸引读者眼球。证券报道的引导功能在熊市时往往很难受到读者关注,但在牛市下却有逆转的效果。比如荐股,其实,3000只股票中每天涨停100只,选中的概率是三十分之一。每天报道10家公司,按照两只涨停的概率计算,选中的概率是五分之一。在新牛市下证券报道的“中标”功能被放大,很容易推波助澜。股民饥渴般追风下,其实也掩盖了投资风险的存在。牛气冲天的股市与风险提示极易在证券报道中出现不平衡。

新牛市下证券报道创新思路

作为都市类媒体,以财经新闻见长的《今日早报》结合本轮牛市的新变化,在证券报道上进行了多处尝试和创新,以期为广大普通投资者带来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模式创新

布局新媒体平台,拓展信息传播渠道

目前,传统都市类“纸媒”的读者正在向移动端转移。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可加强证券报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今日早报》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财富宝”平台,每天上午9点左右及时传达市场的最新消息面变化,在股市开盘前给投资者提供最精确的参考信息。平台上除了记者撰写的头条资讯,还设置了“实盘”“涨停早知道”“金股”“市场”“名家”等小栏目。目前,该平台已拥有13000多位粉丝,吸引了一大波年轻读者,成为证券报道新阵地。

抓取股市重要时节点,提供全面信息服务

除了每天的实盘信息,读者对证券报道的需求还包括一些重要时节点的深度分析。因此,《今日早报》拓展了信息服务的外延。比如,每周一开盘首日,《今日早报》在财经版面上利用记者专栏“刘言飞语”对上周的盘面进行总结,对消息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从操作层面给受众提供建议;今年证监会开始在每周五收盘后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今日早报》在周末的“财周刊”上给予充分报道,不但通过消息版及时传达信息,而且通过封面版邀请多位证券业内专家进行及时解读。

2.内容创新

讲述股民故事,拉近读者距离。与以往证券报道多分析盘面和个股相比,作为都市类媒体的《今日早报》更多关注于普通股民,而不是股市大盘的表现。

股市大盘每天的走势根本无法预测,因此《今日早报》将报道的对象集中在股民身上,通过他们的经历来反映股市的变化。比如2015年5月初,券商“降杠杆”预期拖累A股继续走低,《今日早报》采写了《调整第二天,大胆抄底的老股民要哭了》;“5·28”股市暴跌让许多融资客差点爆仓,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股民的亲身经历,刊出《加杠杆,你能“杠”住吗?》,用身边股民的案例给投资者敲响警钟。这类报道有了人物的具象描述,让枯燥的证券报道增加了人情味和可读性。

深挖调查,发掘市场背后的新闻。其实证券报道除了市场变化,也有深度调查可挖掘。《今日早报》的“证券焦点”版面就是为股市背后的话题孕育而生。例如,记者抓住本轮股市的特点,对90后新股民给予不断的关注,采写出《股龄半年的大学生想把炒股当一辈子事业》一文,对90后新股民群体进行调查,提出了校园股民的投资引导、风险教育等问题。

本轮股市出现一系列资本市场的大变化,这些内容也是“证券焦点”跟进的题材。如沪港通开通前夕,《今日早报》采写了《沪港通将开启股市“围城”之门》,分析了沪港通对A股市场的影响和意义,指出A股中哪些板块会更受到外来资金的青睐等,多位专家围绕这个话题发表了看法。

3.互动创新

《今日早报》证券报道一向注重与投资者的互动,在互动模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

早些年,《今日早报》在财经版上开创了电话、短信咨询、网站专家在线解股等方式为读者即时解答投资疑问,积累了一大批忠实读者。时至今日《今日早报》电话问股服务依旧开通。每个交易日下午3点半至4点半,由专人接听读者向报社打来的问股电话,并在次日的“证券互动”版面上以“个股互动”栏目呈现。既解答了投资客的疑问,又吸引了一批固定读者。这项传统的互动方式至今作为证券板块的保留单元,深受读者喜爱。此外,《今日早报》还不定期推出股市投资报告会,读者报名也非常火爆。

考虑到微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今年《今日早报》在传统线下互动方式的基础上,再添新线上模式。读者可通过“财富宝”微信平台获取“金股”推送,只要向“财富宝”微信发送“1”,即可在当日下午2点半左右收到由财富宝投资俱乐部的专家团队精选的金股,而在报纸版面上可以查阅金股排行榜。目前,“财富宝”推出的“金股”推送深受用户追捧,咨询非常活跃,每日关注的用户高达数千人之多。

另外,如果用户向“财富宝”发送“2”,可查询个股行情和个股点评;发送“5”可查阅“午盘解析”,内容为资深财经记者和投资顾问对市场走势的研判。

《今日早报》还举办实盘炒股大赛。读者扫描报纸上的“炒股大赛”二维码即可注册报名,还能享受一定金额的实盘券,截止6月上旬已有近3000人参赛。

4.形式创新

本轮牛市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年轻股民。针对新股民不愿意花很长时间看报纸的特点,《今日早报》更多运用图表等直观明了的版面形式反映新闻内容。

例如IPO重启后投资者热衷打新,新股发行也成为证券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每次新股发行前,《今日早报》都会针对当天发行的新股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配以“新股申购表”。新股的申购代码、发行总数、申购上限、发行市盈率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又如今年5月13日《今日早报》16版刊登的《上市公司更名:没最奇葩只有更奇葩》一文,版面上配发了一张《今日早报》自制的漫画。漫画中两个小人骑在钱袋上争抢“匹凸匹”的标牌,标牌下面堆放着大量银子,寓以上市公司通过更名捞金之意。同时,版面上还刊登了3月以来部分更换简称上市公司名单表格。一个严肃的话题通过图表的版面设置,读起来就轻松活泼许多。

证券报道应注意的几个平衡点

1.信息传递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消息面的变化对股市影响颇多,很多新股民看证券报道大多偏爱消息炒股,但股市中谣言和小道消息很多,因此媒体在保证及时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客观性和准确性。

今年3月中旬,大盘出现罕见“十连涨”,股民个个心痒痒。投资者到底该不该入场呢?《今日早报》采写了《从股民新开户数看牛市到了哪个阶段》,文中讲述了保安开户半个月赚了3个月工资、司机“乌龙”买下涨停股、90后不玩游戏玩股票了等股民真实故事。文章后面附了一份《上一波大牛市股民开户数与行情走势》,用数据“摆事实”让投资者“温故知新”再做抉择,这比赤裸裸地盲目唱多显得更为客观。

2.盈利最大化与风险教育

许多新股民都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在牛市中喜欢满仓搏杀,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盈利,甚至在牛市初期比许多老股民还要赚得多,但这往往使得他们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牛市中风险教育十分重要,不仅要让股民尽量实现最大化的盈利,同时也不能忽视股市中的巨大风险,这对证券报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证券报道在牛市下也应该加强对新股民的风险教育,提示他们合理配置资金和仓位,不要将全部身家放在股票上,同时及时锁定股市利润。《今日早报》在4月21日的“理财指数”中建议投资者在股市上升期适当配置其他资产,及时锁定股市利润。在6月2日大盘逼近5000点之际,股民操作难度加大,报道又及时建议他们将部分股市资金转投基金,希望借助基金专家来帮助炒股赢利。

3.证券报道趣味性与有用性的统一

都市类报纸的定位就是年轻人,因此报道就更强调趣味性。而作为财经报道,更多要求的是专业性。如何使证券报道既有用又有趣,需要证券编辑和记者的认真思考。其实都市类媒体的证券报道也不必千篇一律的黑压压“大字报”,适当加强图表和漫画的运用,让受众在报纸版面上也能感受到证券报道的“美观”和“可读”。(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经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