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大河报:“十一”黄金周休刊不停“报” 新闻掌中传

2015-10-10 16:11:5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洪玉华  
视频加载中...

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黄金周,《大河报》全体采编人员开启全媒体工作模式,并首次联合全省18地市通过客户端、96211热线平台、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QQ公共号等全媒体矩阵,持续为读者提供最新鲜的新闻、最实用的服务。

刘江浩“赶火车”

记者跑腿,提供实用信息

国庆节当天早上7时30分许,刘江浩匆忙地赶到了郑州火车站,他可不是为了赶火车。刘江浩是《大河报》跑铁路、客运口的记者,来火车站是为读者打探当天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的客流量及票务信息。9时20分,刘江浩用手机写出了他了解到的最新信息:郑州火车站预计当天发送旅客量将创历史新高,并整理了各方向的余票情况。随后,他把信息传到了值班工作QQ群,通过审核后,该信息在大河报客户端、官方微博发布。

作为跑口记者,刘江浩国庆期间每天采访、整理最权威的客流量、余票信息。《大河报》负责消防、公安、卫生、旅游、公交、气象、环保、公共事业等线口记者也都和刘江浩一样,在假期提供跑腿服务,为读者提供最实用、最权威的原创信息。而《大河报》热线记者7天24小时值班,随时待命,凡是新闻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

谷武民发稿17篇

全天候在线,解决百姓之需

这7天,大河报社鹤壁、濮阳驻站记者谷武民过得比平时还忙碌。假期期间,他在大河报新媒体刊发了17篇稿件。

10月5日上午,濮阳市7岁女孩栾晓婷家的不幸遭遇传到了谷武民耳朵里:晓婷的父亲因一场车祸瘫痪在床4年多,弟弟脑瘫,一家的重担全落在母亲肩上。为减轻母亲的压力,7岁的晓婷想退学,做一个“家庭主妇”。为了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谷武民立即前往她家中探望,并当天写稿在大河报客户端、微博刊发。稿件发出后,这个家庭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地一家慈善机构愿意每月资助晓婷900元钱,村支书、村主任也考虑为他们增加低保。

和谷武民一样,全体采编人员都在假期开始时领到了任务:在假期休息之余,深入基层,采写和百姓生活相关的新闻,急百姓之所急,解决百姓之所需。

孙煊哲抢发屠呦呦获诺奖新闻

新媒体补位,供给平台“迁移”

10月5日17时30分许,忙碌了一天的微信值班编辑孙煊哲准备按下电脑关机键下班,这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他立即将这一信息告知微博、客户端值班编辑,核实后抢发了快讯。

当然,重大新闻,不能一条快讯了之。孙煊哲也顾不上饿得“咕噜咕噜叫”的肚子,立即和其他编辑协作,搜集整合相关背景资料,编发微信(而当天微信已推送,就只能发预览版)。一切就绪,微信预览版发出时已19点整。

7天假期,大河报新媒体中心作为休刊不停“报”的工作枢纽,编辑们这样忙碌已是常态。除了与记者对接、编发稿件,更新大河报客户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常规工作,还设置了一些有节日特色的栏目。如开设“路况直播间”,实时直播记者采访的、交警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文明出游随手拍”栏目,筛选读者所拍照片,曝光旅游不文明行为,提高游客文明旅游意识;“疯狂猜图”栏目,每天更新一组河南某一地点的图片,供网友竞猜,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河南。

大河报新媒体在纸质媒体“休刊”时成功补位,仍密切保持着与读者的互动,完成了新闻服务供给平台从纸质向虚拟网络世界的成功“迁移”。(韩为卿通讯员 李震)

■短评

发出“好声音” 跑赢融合赛

洪玉华

我们常说融合发展在路上,《大河报》的做法更告诉我们融合发展在脚下、在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实践与变化中。和新闻赛跑是记者的天职,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记者抢新闻更多了一些渠道和平台,关键在于能否用活用好这些平台。

实际上,今年“十一”期间,以融合发展思维做新闻的不止《大河报》一家。例如,这期间屠呦呦获诺奖的新闻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据此引发的相关评论更是“刷屏”朋友圈。而以报道科技新闻为主的《科技日报》正处于休刊期,但中国科技网10月7日刊发评论《别拿屠呦呦说事儿》,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各界质疑,在网络的众声喧哗中传递出专业、主流媒体的声音。虽然这篇评论仅比《科技日报》正常出刊情况下提前一天发出,但提前的更是融媒体发展的思路。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媒体人不仅要和其他同行赛跑,更要学会和自己赛跑,抢出好新闻,跑赢融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