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5年第8期
www.fjsen.com 2015-09-10 09:35:27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深入一线是记者的天职

刘复培

今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的采访报道工作,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作为一线采编人员,我与其他同事并肩作战,自始至终参与其中,经历了整个抗灾救灾工作。

8月8日晚上,我赶到报社参加临时编委扩大会议,参与了台风报道的策划安排工作。会后,按照编委会的分工,我主要协助部门主任,负责城区的一线采访报道统筹工作。第一时间跟五城区的挂钩记者,以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建设、交通、城管和驻榕部队、武警部队、公安系统等诸多部门的跑口记者一一打电话,一是了解各路信息,二是研判信息发出明确写稿指令。

此前,按报社党组和编委会要求,采访部已作了相关部署。因为台风登陆在即,不能像以往那样,要有新闻进行时,必须要有台风登陆前后的最新报道。从晚上9时到11时,我和其他几位主任、副主任几乎都在打电话,与前方记者沟通,并调动一切通讯员资源,捕捉到了不少鲜活的故事。

比如,福州公交集团100多条公交线路迎风坚守,更有英勇司机为救路人而受伤,只为乘客能早点回家。其中72路司机林智雄热心搬移堵路树枝,不想被突降断枝砸中,鼻梁处缝了7针。

再比如,受台风影响,福州列车停开,南、北站区进出通道受淹,出站道路积水交通瘫痪,数千旅客滞留福州火车站。火车站24小时供应热水、紧急调度食物,全力为滞留旅客送上温暖。

这些都是记者从前方发回来的报道。值得一说的是,我们动用了驻榕部队、武警部队的通讯员,在晚上10时左右收到一批现场救援的独家照片。大家都说,看到这些照片,心里有底了。事实上,第二天同城媒体中,福州日报的一版照片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台风登陆后,抢修恢复、灾后重建的报道也马上启动。我的工作重点仍然与前方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快速及时报道了全市抗灾救灾工作的进展与成效。与此同时,我和其他同事还共同承担了《风雨见精神》《中流立砥柱》《疾风知劲草》《儿女当自强》等4篇评论员文章。其间,本报还抓住市委召开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工作座谈会的机会,请专家、部门负责人答疑解惑,推出了两个回应社会关切专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台风中有故事,故事里有新闻人。在这次报道中,我的同事们留下了不少感人故事——

8月8月晚上,文字记者黄戎杰、黄凌驻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实时向新媒体发回台风的最新消息,每天都忙碌到子夜时分。其中黄戎杰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完成了各项重要采访任务。

文字记者朱毓松当晚采访结束后已是9点多,因风大雨大,路上已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他被迫从远洋路冒雨步行3个多小时,回到报社写稿传稿。完成任务后,因回家路发生内涝,他只好借宿报社附近酒店,第二天一早又投入新的工作当中。

摄影记者俞松、郑帅在台风登陆后的晚上11点,不顾大风大雨,赶往福飞路涵洞和市区重要路段,抓取有关部门连夜排涝抢险和疏通路口的场面。叶义斌、池远、廖云岚等也风里来雨里去,拍摄了一组又一组的现场照片。

8月9日一大早,记者任思言因为电动车被泡后不能使用,步行前往城区各重点内涝点,了解采访排涝情况,直到中午才回到家中,饭没吃几口,又接到任务,义无反顾地出发前往五四排涝站和茶园水闸实地采访;记者程仁山、叶义斌前往新店秀峰路采访时,因积水未退,采访车无法通过,他们脱鞋涉水,完成了采访任务。

谢星星、孙漫、朱榕、祁正华等文字记者每天“指哪打哪”,采访了全市交通系统、城建系统、城管系统、园林系统的抗灾救灾工作,还及时地为读者发布台风期间的各类服务信息,平均每天写稿3000字以上,非常敬业。

还有,记者陈茜茜刚好轮到值班,8月8日,从早忙到深夜1点多才回家。第二天又一早来到报社值班,工作量比平时值班大得多,但她善始善终,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值班工作。

总之,故事还有很多。从同事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责任与担当,也感受了敬业与奉献。这也说明了,在关键时刻,党报记者是能深入一线抓活鱼的,是能够打硬战、打胜仗的。这次的台风报道,我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完善了更多的工作机制。我深深体会到,一是必须深入一线,才能捕捉好新闻,写出好故事;二是必须团队协作,才能体现集体智慧,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作者单位:福州日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