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记者手记|新华社霍小光:对得起岗位 不辜负时代

2015-09-07 18:34:2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9 3”纪念大会后,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了新华社关于纪念大会的消息通稿,并写了一段心得——“直播时代、读图时代、新媒体时代,这样一篇拖着1600字出席名单大尾巴的新闻通稿,很难再引起人们的兴趣。很多客户端、公号里,连个影子也找不到。不过,经年之后,要查找当年这场纪念大会最权威准确的记录,肯定绕不过它。”

传播并不等于传世,但传世一定要传播,只是不以点击量而是要用时间去检验。

用准确、全面、完整、生动的新闻稿件,将大会盛况、历史的细节忠实记录下来,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响亮宣示传递出去,这就是作为一名新华社时政记者的职责所在,这就是时代赋予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自己能够承担这一任务,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为了完成好这次报道任务,我和同事张晓松、刘华、李宣良一起认真研读了新华社记者李普1949年10月1日采写的《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也就是传世之作《开国大典》,学习了近年来天安门广场阅兵和纪念活动的所有相关报道,学习了北京奥运会、北京APEC等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报道,还请新华社国际部的同志帮助翻译了塔斯社对俄罗斯五九庆典的报道,可以说是博采众长。

细节决定成败。在预演彩排中,我们认真观察每个环节,相互碰撞寻找灵感。为了多挖掘一些对丰富稿件有用的信息,我们同活动各方面的组织者“泡”在一起,从并与他们共同修改完善稿件。记得8月底的一个深夜,一位活动组织者打来电话,告诉我现场大屏幕倒计时环节又做了调整完善,他还用微信发来了调整后倒计时钟摆的音响效果。我们字斟句酌、反复讨论,最终在稿子里写下了:“电子屏上出现了钟摆的画面,1945、1955、1965……2015,年份数字随着钟摆不断跳动。报时钟声响起,10时整,纪念大会开始。”就这么一句话,看似简单,得来不易。

“名单也是新闻”,对于这样一场举世瞩目、载入史册的盛会,出席者的列名不是可有可无。纪念大会消息稿中,出席大会的中方领导人、外方嘉宾和与会各界的列名长达1600余字。作为中央授权发布的大会消息,必须做到准确无误。我们同相关主管部门的同志一起,反复核对出席情况,对外方嘉宾的中文译名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扣,确保万无一失。自己真切感到,无论是记者采写稿件,活动组织者接受采访,还是审稿人编辑审定稿件,大家都是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工作。

“守成”与“创新”,是时政新闻报道必须回答的课题。微信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发生改变,传统的“消息通稿”虽然可以占据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却难以触动受众的拇指。程序性报道到底该怎么做?特别是有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场次活动的报道,如何提升传播效果?在这次纪念活动的报道中,我们大胆创新,充分运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延伸报道。例如,在颁发纪念章当天,根据总书记讲话采写了《习近平“颁章论英雄”》,并主动策划了《习近平总书记都向谁颁发了纪念章》对30位接受颁章人员逐一进行了介绍;纪念大会结束后,通过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公号播发了《和平——习近平的高频词》,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关于“和平”的论述进行集纳和提炼。这些新媒体报道,在移动终端和网络上广泛传播,对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纪念活动的主题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