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严谨公正:评出好作品才能增强凝聚力 “这段话一‘逗’到底,句子没有分层。” “‘攻坚破难’是生造词语,应为‘攻坚克难’。” “网页专题首页有数处标题漏字。” “在新首钢现场的广播节目,没有现场音响,很让人怀疑。” “刚刚还在下雪,现在画面怎么绿油油的了?” “片中没有对年仅2岁身患耳疾的小男孩进行隐私保护。”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审核委员是何等“吹毛求疵”! 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刘小峥坦言自己深受鼓舞,他颇为激动地对记者说:“作为一个普通编辑记者,以前觉得中国新闻奖高居庙堂之上。现在,中国记协邀请了一些不担任行政职务的编辑记者参加审核,这就是走群众路线,是对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莫大鼓舞。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马虎。” 审核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表示:“审核委员会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替定评委员们阅读作品,对每一件作品的决断都要非常慎重,撤销意见要能‘打中要害’。” 正是出于对参评作品、推荐报送单位、作者本人负责的公心,委员们全情投入到审核工作中。 7月15日晚的例行组长会上,一份图表分析报告引发了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原来,为了确定某电视直播作品是否符合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采用音像资料时长不超过整个作品时长的1/3”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广播电视系主任高贵武等第10组的三位委员,详细统计了该作品中新闻核心现场、外围现场以及演播室口播、访谈、预录资料等各类信源的时长与占比,并用柱状图、饼状图做了形象直观的定量分析。 120分钟的作品,一秒一秒甚至一帧一帧地精确统计,委员们忙完已是凌晨1点。 “审核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倒逼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连续两年参加审核的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主任马兴宇表示,“评奖也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用好作品增强新闻界的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