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闯入历史的风暴眼--西藏地震“孤岛”樟木镇采访手记

2015-07-14 15:24:15  来源: 新闻与写作  作者: 李柯勇  
视频加载中...

原题:新华社记者李柯勇:闯入历史的风暴眼--西藏地震“孤岛”樟木镇采访手记

(一)

2015年4月29日下午,樟木镇变成了一个大漩涡。

沿着那条唯一的“之”字形盘山街道,朝着一个方向,人流奔涌而去。三五成群,背包扛袋,扶老携幼,人头攒动,车辆拥堵,叫喊声、喇叭声此起彼伏……彼情彼景,真如《圣经·出埃及记》。

我们闯入了一场风暴的中心,一个特殊的新闻事件正在眼前发生——因重大自然灾害威胁而撤空一座城镇,在西藏是第一次,在世界地震史上也不多见。

那天上午,我们一进这个边境小镇,就被焦虑的空气包围了。前一天,因山体滑坡中断的318国道被抢通,樟木终于结束了4天的“地震孤岛”状态,人们刚松了口气,突然又接到一个更加紧急的通知——

全镇撤离!

而且,天黑之前必须撤完!

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以来,人们都在关注房倒屋塌、伤亡损失,很少有人意识到,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危险正在酝酿之中。

从卫星遥测的宏观视野来看,这次强震和多次余震带来的冲击,远不止是地表破损,而是地质结构的改变——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南坡,西藏聂拉木县南移60厘米,垂直下降10厘米左右;“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下沉2.5厘米;而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整体移位达3米。这是一场沧海桑田级别的巨变,本来几十万年才可能发生。

而樟木,仿佛躺在一把大铡刀的刀口上。

这座“挂在山上的小镇”自古以来就受到滑坡威胁,附近到处是各个地质年代的滑坡遗迹。2012年,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专门致信西藏自治区领导,对樟木滑坡防治提出建议。去年,国家对此正式立项。而这次地震,山体移位,岩层断裂,山崩地陷式的大滑坡随时可能爆发。而且,雨季到了,大雨连日侵蚀着被震松的山体……

最坏的结果是——这座千年古镇连同数千居民可能会被“包了饺子”。

新华社军分社记者白瑞雪、摄影部记者邢广利和我赶到樟木与西藏分社的同事们会合,最早是想做一篇《“孤岛”四日》。这里是尼泊尔地震中国受灾最重的地方,伤亡最多,外援断绝,最紧急时,食品、药品只够用3天。那样的困境,人们是怎样度过的?我们还想采访李冬——山东援藏干部、西藏聂拉木县委副书记,地震时正在樟木出差,和居民一起被困,阴差阳错地成了“孤岛”最高指挥官。可想而知,他身上一定凝聚了很多故事。

一进樟木,所有计划都被打乱了。

人心惶惶,没有谁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给我们讲一讲“孤岛”经历。李冬更是抓不到,他几天没合眼,走路都打晃了,还要东奔西跑地安排转移前后的各种工作,忙得恨不得飞起来。

不过,一场历史风暴中矛盾冲突最集中、最具戏剧性的那个点,恰是最值得报道的东西。向新华社总编室领导和西藏分社社长张晓华汇报后,我们与西藏分社7位同事一起,开始采写《樟木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