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光明日报:重构采编生产流程 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2015-07-10 17:20:26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重构采编生产流程 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三

光明日报媒体融合发展专题调研组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媒体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媒体以报纸版面、广播电视节目时段为末端进行采编管理,采制和发布之间存在较长时滞,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即时性、全天候的特点。在很多媒体内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甚至连新媒体也是分立的,互相缺少沟通协调,造成新闻资源的重大浪费。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创新机制体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改变同一媒体集团内部不同媒体“分立单干”的局面,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产生“化学反应”,根据新闻事件的属性特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调动采编资源、实现协同作业,达到信息内容的全媒体、全天候、即时发布。

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通过建立采编中央厨房等方式,改变以单一版面或单一节目主导的内容生产方式和采编管理模式,逐步向全媒体和全天候的新闻信息生产转变,显著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初步实现了不同媒介的整合传播。

1、从版面主导的采编管理向全媒体全天候采编管理转变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不受固定出版周期的限制,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第一时间报道、全天候追踪,还能根据受众的反馈和互动,随时对报道计划进行调整。适应移动传播需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必须将以版面为主导的末端管理方式,转变成全媒体、全天候的全过程管理模式。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通过重大新闻报道演练,探索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采编流程,逐步改变了“先报后网”的传统发稿方式。在新的采编流程下,编辑记者逐渐适应了第一时间给新闻客户端、网站、微博微信等提供新闻内容,接下来再将报道加工成适合报纸的深度内容,根据各媒介的传播特性进行梯次传播。

考虑到不同传播渠道有着不同的传播特性,如微博、网站、客户端注重速度,微信求深度、求生动,报纸在时间上以24小时为周期,人民日报对同一新闻事件安排了三个波次的产品生产推送,分别求快、求全、求深。人民日报明确把客户端在内的“两微一端”作为记者发稿的首发平台,在重要时政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中,多次实现全网和移动端的首发。

光明日报改变过去一次采集、一次发稿的简单新闻生产方式,根据新闻事件的属性特点、发生过程布置采写任务、调配采编资源。在2015年两会报道中,前方记者把采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回,后方编辑及时联系前方记者指导其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网站、微博等新媒体编辑将其编辑制作成适合该平台发布的内容,报纸版面编辑根据需要选用适合刊发的深度内容,再配上综述和评论。通过这种方式,光明日报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性,实现了两会新闻的全天候立体式报道。

中国日报改革传统采编流程,从编前会选题策划、采访、编辑到信息发布,全面落实网络优先。编前会将网络热点选题安排在会议第一项,围绕新媒体以及社交媒体需求开展策划讨论。此外,中国日报还增设了报纸端网络编辑岗位,加强报社记者稿件提前上网。中央电视台把新媒体平台作为传统电视频道、国际视通等对外发稿平台之外的第三个发稿平台,建立了全新的通稿制度,记者的稿件可用于央视新闻的全平台产品,以最大限度地共享新闻资源,提升各播出部门的编播效率。新采编流程和平台的形成,改变了过去以传统电视播出平台为主导的采编流程模式,央视强调通过“两微一端”抢占新闻第一落点,目前“两微一端”首发已成为央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常态。

   2、以全媒体平台为牵引再造采编流程

实现全天候、全媒体生产,以及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需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建立起科学、高效、通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其中关键一环就是要改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张皮”的状态,建立一个对不同媒体融合生产发布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的基础平台。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通过建立全媒体采编平台,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媒体的新闻选题策划、任务布置、内容采编、稿件发布等新闻生产环节统一在一个技术平台上,大大降低了内部各媒体的沟通协调成本,有力地提升了传播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5年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即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正式亮相。中央厨房打通了报纸与其他新媒体形态之间的界限,把各种媒介的参与者、资源、技术和需求放到同一个平台下进行分工和调配。中央厨房下设统筹推广组、内容定制组、可视化组,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高效分工和协作,进行统一协调和指挥,有效克服了多头管理、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渠道多元传播给用户”。

新华社根据融合发展需要,通过“拆墙”“并灶”等方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了各种要素深度融合、各种资源充分共享、各种媒介相互转换。2014年12月31日,新华社成立融合报道平台(现已改称全媒报道平台),由新华社总编室牵头,各编辑部以及相关国内分社、技术局等部门和单位人员合署办公,负责组织实施设计重大主题、题材和突发事件或其他需要全社跨部门协同的融合报道,并进行一体化策划、制作、发布。通过搭建跨部门、跨领域、跨终端的开放式业务平台,高效、顺畅地融合了全社报道资源,有效提高了编辑部与编辑部、编辑部与记者、终端与终端、采编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协同联动,初步改变了部门间资源分割、条块分割、终端分割的局面。特别是将编辑、一线记者直接纳入全媒报道项目组的做法,使融合意识贯穿报道全程,促进报道资源深度融合,有效避免了传统报道与新媒体报道“两张皮”。

2014年10月,光明日报成立融媒体中心,由报社副总编辑担任主任,总编室、新闻报道策划部、光明网以及技术与服务等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以融媒体中心为依托,光明日报逐步建立起包括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楼宇媒体等在内的全媒体采编模式。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和央视网共同组建了网络新闻部,双方坚持“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制作、一体化呈现”,探索出一条“目标共同、利益共同、体制打通”的台网融合新路,逐步实现了新媒体各平台信息共享、稿件互用和人员交流。新闻中心的采访资源、通稿资源、智库资源用于新媒体,使央视新闻在新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迅速提升。成都传媒集团2014年10月成立数字采编中心,中心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为龙头,以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为基础,并由成都日报和成都晚报配合。在数字采编中心的统一指挥、协调、调度下,成都传媒集团给本地读者、网民提供全覆盖、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服务,形成了一个指挥区、五块屏幕和一个视频直播间的空间构成,实现了新闻线索、电视监控、人力调遣、稿件提交和效果呈现的同步管理。

   3、打造支撑采编流程再造的人才队伍

流程再造要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对记者和编辑的职业技能与媒体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为适应新的新闻生成方式,编辑记者在具备传统的新闻采写能力、专业素养、职业操守等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更能适应竞争与发展要求、更具时代特色的全媒体素质,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转变。在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各媒体通过引进新媒体人才、对现有采编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以及实战锻炼等方式,为采编流程再造和媒体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民日报提出了全天候、全能型记者的概念,从2014年开始开展多期全媒体采编培训班,培养采编人员三个方面的能力素养:一是多媒体整合传播和策划能力,采编人员既能做新闻事件报道的组织者,又能对新闻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以恰当的媒介发布和呈现新闻报道。二是掌握各类别媒体的知识和技能,有能力分辨一个新闻事实的报道内容可以通过哪种媒介来表达,据此采写适应不同媒介形态、不同受众群体需求的差异化报道,生成适合不同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产品。三是采写不同类别媒体稿子的能力,能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为电视拍摄节目,为网站提供图片。

新华社在新媒体中心、全媒报道平台的建设中,通过自主培养和借力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了一个由记者、编辑、设计师、程序员等构成的团队。在打造了大型融合报道产品、轻应用产品和创意新闻产品的过程中,充分释放出团队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还设置了“首席视觉设计师”,激励更多优秀创意设计人才投身新媒体生产传播,不断把鲜活的创意元素融合到新华社的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使新华社的内容产品更受用户欢迎。

中央电视台把新媒体发稿纳入新闻采编、制作、评价的全流程,明确要求央视新闻中心的本部、驻国内31个记者站和各海外分台、中心站的近千名记者变身全媒体记者,做到一次采集、多形态生产、多平台分发。相关措施确保了央视新媒体上新闻来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重大新闻在新媒体的权威首发,也使得一线记者加速自身转型,努力与央视的新媒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近年来先后从阿里、华为等互联网公司引进了60名左右掌握数据库技术、微信微博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方面的优秀人才,组建了新媒体中心、数据业务部、数字采编中心等部门。目前,集团互联网专业研发人员近700名,新媒体岗位从业人员1700多名,并计划使集团新媒体专业人才在3年至5年内达到总量的1/3,成为媒体融合发展和流程再造的重要人才支撑。

  图为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 资料图片

4、从战役性尝试向常态化机制转变

在融合发展探索中,虽然各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各有不同,但整体方向基本一致,关键环节就是通过流程再造,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形成团队作战合力,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通过重大主题和重要活动的报道实践,不断探索能充分发挥媒体特性、形成整合传播效果的采编流程和新闻生产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中央厨房等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采编流程、新闻生产方式不断完善,正在从局部的、战役性的尝试,逐步向全局的、常态化的机制转变。

人民日报把重大报道作为融合报道的实验场,2015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试行全媒体平台工作机制,通过运行新流程、探索新机制、创作新产品,进行了一场融合报道的“大练兵”,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推出一系列独家深度稿件、图片图表、视频、H5产品,在舆论场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博鳌论坛报道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继续运行,并进一步延伸到“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报道中,为常态化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各部门联动,刚投入使用的新媒体专线日均发稿达100条,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之后新华社完善联动机制,通过大编辑部将其不断向前推动。新华社将融合报道常态化运行作为发展方向,陆续推出“面向未来的赶考”“治国理政一年间”“三北造林记”“上海自贸区”等多个网友点击量非常高的全媒体报道产品。2014年底新华社建立了全媒报道平台,平台以“新华全媒头条”为抓手,探索融合报道产品的一体化采集、制作和发布流程,带动了新华社全媒报道的常态化生产。

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成立后,把重大选题报道作为媒体融合采编流程的试验场。在2014年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报道期间,光明日报派出光明网和报纸记者组成前方采访团队,后方光明网、新闻报道策划部和总编室等多个部门通过专题策划会统一协调,每天事先做好报道策划,将报道思路告知前方进行采写。微博持续发布会议相关新闻,光明网负责网络专题内容制作和信息实时发布,总编室负责组织特刊。通过多部门协作,光明日报对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报道实现了全天候报道。2015年两会报道中,光明日报全媒体报道流程设置和衔接进一步成熟。融媒体中心建立的多部门统一协调机制,完善了全媒体生产流程,不仅在大型时政报道中提升了光明日报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媒体融合采编流程常态化和机制化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媒体融合专题调研组成员:谢文、刘江伟、吴晋娜、郭佳;本报告执笔人:吴晋娜、谢文)

打造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一

以产品为关键抓手 力促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