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好内容如何养眼又生金

2015-02-03 11:24:2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当前,整个传媒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传统期刊也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人才流失、停刊、转型等各种问题和现象相继出现。而变革必然伴随着创新,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传统期刊正紧跟时代步伐,在融合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在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上,与会嘉宾就期刊业的创新发展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优质内容撬动新平台

无论表现形式怎么变化,无论涉及的是专业学术知识还是生活娱乐等内容,读者对期刊的最终期待依然是内容。对于内容的解读,《壹读》杂志执行主编马昌博表示,当马航事件发生后所有的新媒体都在转发“丰富”内容时,人们会发现其中没有多少内容是准确可靠的,还是来自传统媒体的信息更靠谱。但是这个靠谱的信息却卖不出去钱。马昌博认为,当传统沟通渠道被打破后,如果传统媒体的内容还是被定义为一篇篇的新闻报道的话,那么,这样的内容很难或者根本卖不出去。因此,如何为优质的内容赋予更多形式,不断将内容转化为产品是传统期刊应该重视的。

而对于怎样定义优质内容,龙源期刊网首席执行官汤杨总结了4个特征:其一是产品化,要能够从产品中找到值得认可的闪光点;其二是制作专业化,即体现出采编团队的优势;其三是独特性,虽然可能所有的内容都是通过采编得来的,但是搭配组合方式要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四要有明确的赢利模式。在他看来,无论平台怎么变,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变,符合这4个特征的优质内容是有能力撬动一个新平台的。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则以实践为例说道,《丁丁历险记》目前已在全球实现77种文字的印刷,“只要知识产权依然受到保护,依然受到尊重,不管形式怎么变,它根本不愁吃穿。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而这个‘宗’就是指优质的内容。不管是纸质读物还是电子读物,不要忘记自己的老本行,质量是第一位的,不管期刊出版模式怎么变化,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内容为王”。

双向互动获取好体验

谈到为什么要将产品为主向读者为主的观念转变时,与会者纷纷表示,现在读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再单一的只是期刊提供什么产品读者就消化什么产品,而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双向互动。传媒梦工场首席执行官蒋纯提道:“互联网的互通注重如何到达用户,但是对传统期刊媒体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互通性的接触,更重要的是要跟用户产生情感和文化共鸣。在新常态、新形势下要强调服务意识,通过服务获得传统期刊的变革和收益。”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武宝瑞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为例谈道,期刊业要注重从产品价值导向向用户价值导向转移。他认为,期刊业不应再以把内容厚重精致的期刊卖出去作为服务的终点,恰恰相反,卖杂志只是整个链条的开始。期刊内容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延展,用户可以随之进行反馈,如此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用户体验方面,出版方与用户之间应该能有效地互动,了解彼此对期刊的反映以及期待,才能有效地把短期读者变为长期需求者。注重用户价值导向是一种双赢,期刊可以获得收益的同时,读者也会有非常好的体验。”武宝瑞补充道。

从以出版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向以读者为中心的互动传播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在谈到少儿期刊业态转型时,李学谦就表示,在全媒体时代,按读者所需实现定制期刊已经成为可能,而这种互动传播将在未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刊社和读者之间。

需求决定转型方向

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阅读期刊目的的不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期刊的转型也有着自己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在学术期刊方面,对这类期刊有需求的人群大多是相关学科的学者或科研人员,需要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对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认为,互联网一方面解决了传统期刊出版发表周期长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读者阅读到更多优秀的无法发表在纸质期刊上的论文。这些改变是学术期刊受众最需要的,在更新速度变快的同时,便捷的检索可以让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领域的内容。

而谈及青少年儿童期刊数字阅读的需求,李学谦表示,有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儿童现在并不在网上阅读,也没有借助电子书阅读。纸质读物在未来依然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少儿出版就完全不需要与新媒体融合。比如借助点读笔,原来只能看的内容变成可以听的;比如利用现实增强技术,把原来平面、静止的画面变成立体的。“利用新媒体增加少儿读物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还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不同受众对期刊转型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他们的需求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着巨大的改变。因此,一味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是不可取的,各刊社应该根据期刊自身特点、受众群体的特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在互动性需求、内容娱乐性需求、传播快捷性需求等方面发力。

国际化构想增进双赢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期刊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学术、介绍中华文化的平台,因此,让中国期刊走向世界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期刊能够走向世界,首先它要是精品,其次还要能够克服语言、地域、文化等障碍。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强调,不管任何时代,学术交流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探讨,进一步推进知识的创造和学术的发展。在学术与文化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构建和双赢。也就是说,学术期刊有助于学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

同时,对于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的现状,肖宏认为,大部分社科类的中文期刊都处在引次不高,影响因子很低的状态,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小。原因主要是中文期刊内容普遍定位于国内读者,传播范围和影响深度有限。对此,来自万方数据的张秀梅也表示认同。她认为,国内期刊走向世界的瓶颈在于其数量多但质量一般,主要只是满足国内的受众群体,顶级期刊太少,并不能代表我国的真实水平。而且,国内期刊集团化不强,国际合作还没有体现集团化优势。

对于目前的现状,肖宏建议,一方面要内容国际化,提倡学术内容的研究关注世界话题,而不只是关注自己想关注的话题;另一方面要实现期刊出版的全球化。是不是全球范围内组稿?是不是真正采取国际编辑规范?是不是真正在国际上发行?这些问题背后延伸出的是刊物读者群是不是国际化,供稿作者是不是国际化,有效传播是不是国际化。

期刊媒体转型发展之路仍然在摸索中前进,创新是转型必经之路,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和需求,真正要做的是如何让它们更好地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