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福建日报王国萍:让社会趋净、趋善、趋美

2015-01-07 16:13:4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新闻传播者,在学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这样的眼睛。

今年6月的一天,报社接到投诉,一位老人在电话那端吼着说,“如果党报也没法解决,哪怕搭上这条老命,我也要到北京上访。”

老人叫陆则建,76岁,家住三明市梅列区。去年7月,他在离开故乡宁德市屏南县22年后回乡祭祖,发现祖坟被刨。近一年了,案件未破,老人愤而向政法部门和党报举报办案民警循私枉法,包庇嫌疑人。

这是一则舆论监督报道。接到任务后,我即赶赴屏南双溪镇。采访中,一个细节引起我的关注。派出所张所长感叹说:“真服了这老人家,不光四处上访,还动不动就打电话到所里,一打就是半小时、一小时,真的挺影响工作。”

这句话,仿佛是一束光,让我隐约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哪怕是面对自己的父母,有几人能忍耐一小时的唠叨?

采访结束后,我没有急着发稿,而是侧面确认老人隔三差五打电话到派出所的事。信访员说,也许是是久病缠身又上了年纪的缘故,老人脾气不好讲话很冲,但老人又明确表示,民警态度确实好,有时为让自己少花话费,还会把电话回拨过来,可破不了案有啥用?

眼下,特别是在网络舆论中,对警察、城管等基层执法人员的报道以负面居多,公众看待这一群体时常戴着“有色眼镜”,不少矛盾冲突由此衍生。我决定放弃既定的舆论监督角度,探寻民警和风细雨背后的故事,达成圆满解决事端的目标。

两个月后,文章《一个古稀老人的息访故事》在《福建日报》民生视点版刊发,并配发评论和3张图片。之所以花如此气力做这篇报道,是因为心底有着更深的期待——期待公众能感受到新时期的警察队伍整体素质在提升、工作作风在改变,多一些认同,少一些撕裂;期待有更多的民警牢记为民宗旨,将“平等、公正、敬业、友善”的核心价值观高高举过头顶,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升幸福指数。

世间万物大多具有多面性,选择哪一面作为新闻宣传报道的切入点,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我想,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时,既要摈弃传统“非白即黑”的两极思维,更要摈弃“吸睛炒作”的揭丑模式,坚持担道义、守良心、当示范、做榜样,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理直气和的调解、准确到位的引领,真正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社会趋净趋善趋美。

无数的点滴,方能汇聚浩流。让我们立足新闻岗位,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用事实说话,用典型推动,用真情打动,为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