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交流新闻传播经验侧记

2014-12-17 22:11:59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璩静、隋笑飞  
视频加载中...

原标题:做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交流新闻传播经验侧记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璩静、隋笑飞)面对舆论场内新特点新挑战,新闻工作者如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媒介融合转型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占领主阵地、当好主心骨?中国记协15日、16日在京召开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研讨会,近百位“两奖”审核委员、评委、获奖代表及专家学者与会,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经验。

更新话语体系 采写百姓愿意听、愿意看的中国好故事

一部好作品必然是“激荡人心”的,更是“留得下、传得开”的。在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看来,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并不容易,必须将领导话语体系、学者话语体系和群众话语体系有机结合。让老百姓能听得明白、看得明白,愿意听、愿意看。”翟惠生说。

“新媒体态势下,想引领舆论确实不易。”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杨健说,“我们写评论,一要接地气,二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李谦说,《由保洁员吃大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从问题出发,用数据说话,引入新闻热线,用80、90后熟悉的微博、微信调查、听众留言等互联网方式进行线上线下调查,引领舆论热点,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促进媒体融合 做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发展,传统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终端各个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新华社积极探索新闻信息集成服务的道路,努力通过打造多样化、对象化、个性化的产品体系,推动传统业务和新兴媒体业务转型升级。去年8月,新华社推出以“地球绿飘带”为主题的融合报道,并采用了信息集成服务的方式制作新闻产品。

“内容为王不是孤立的,必须要和渠道、终端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我们要坚持内容生产为根本,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更加强大的交互平台、应用终端和传播渠道,满足受众和互联网的需求,这样才能建成强大有影响力的现代传播体系。”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刘思扬如此描绘现代传播体系蓝图。

在不久前结束的APEC会议上,央视新闻新媒体首次尝试调用独家公共信号资源,制作了专门投放在新媒体上的视频栏目《V观APEC》,发布了《习近平致辞 希望通过努力让APEC蓝继续保持下去》等一系列微视频,这种传播方式的创新被受众称为“接地气、聚人气”,收到了以往时政报道罕有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是媒体的新时代,它不仅是属于新媒体的,也是属于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机会和机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副主任余伟利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这一话题时,相当自信。

传播中国声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刘式南从对外传播角度分享经验:“我们不仅如实报道一些问题,也会报道这种现象存在的客观原因,我们的报道中会含有希望、有冲击、有光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人们有着不同的诉求,有时观点的碰撞还十分激烈。这一切不能回避,也无需遮掩。”

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以“月球车玉兔”微博为例,谈了自己对对外传播工作的思考:“最近一些西方媒体有关中国航天工程的报道,经常与‘中国威胁论’联系在一起。但新华社联合果壳网开通的‘月球车玉兔’微博,获得了许多国外媒体的转载,还有国外媒体把玉兔比喻成一只勇敢的兔子。”“越重大、越敏感的事情借助符号的力量,采取引发共鸣的叙事和话语方式也许可以弱化事件本身的矛盾和冲突。”程曼丽说。